中国电影迄今已有102年了。百余年来,中国电影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从无声到有声的转化,从黑白到彩色的更新,从国内到国际的跨越,从传统视听到数码视听的嬗变,从宣传工具到大众艺术的升华!此外,中国电影不仅为世界影坛奉献了“武侠功夫片”这一独特的影片类型,而且在所有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上,中国作品都曾数度大放异彩。

一、第一代导演:
这是一批自学成材的电影导演,活跃于1910~1930年代。
张石川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
其代表作有:《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等。他和郑正秋被并称为中国电影的奠基人。
第一代重要导演还包括:黎民伟《庄子试妻》、郑正秋《姊妹花》等。
主要功绩:①

、从人才、资金、技能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为中国电影奠定了发展基础。②、开创了“家庭伦理片”和“武侠片”——这两种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的影片类型。③、为电影从默片向有声片过渡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开拓性探索。
推荐影片:

《庄子试妻》

《难夫难妻》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两部电影都属于家庭伦理剧:从取材上看,:

《难夫难妻》取材现实,更贴近社会的,从文明戏切入电影;
《庄子试妻》是由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短片,影片转向传统剧目,从文化和价值取向上看,前者表达了对封建包办婚姻的不满,后者则囿于传统的观念,但故事的喜剧性及善意结局使影片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劳工之爱情》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明星公司1923年出品,堪称本阶段中国短故事片创作的集大成者。影片妙趣横生,肯定和赞美了“劳工”的美好品质。尽管在场面调度和演员表演上仍保留着舞台化的痕迹,但在镜头调度上力图突破舞台思维的羁绊。它是中国短故事片创作的基本终结的标志。

《孤儿救祖记》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①、 剧作内涵与社会思潮有所应和。 对封建遗产制度进行了批判。②、在编剧技巧上,郑正秋借鉴了中国传统叙事艺术的“传奇”手法,运用悬念和突变手法使人物命运之“奇”与情节安排之“巧”相交织;使剧情张弛有致。在人物处理上,运用善恶对比原则,受到观众认同。③、在银幕视觉语言创造方面,如镜头调度、美术设计、摄影、剪辑等,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它的成功不仅挽救了明星公司,也标志着民族影业草创时期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

二、第二代导演:

主要指那些在1930年代开始独立执导影片、并活跃于1930~1940年代的导演。
最著名者为蔡楚生,他被誉为中国电影现实主义风格的奠基人,其代表
《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分别是1930和1940年代的票房之最。
同期重要导演及作品还有:吴永刚《神女》;袁牧之《都市风光》《马路天使》;费穆《小城之春》等。
主要功绩:①、成功的实现了中国电影由默片向有声电影的过渡。标志性作品为:《桃李劫》《马路天使》。②、使中国电影在思想、艺术和技术上走向了成熟,并开始直面社会现实问题。③、让中国电影确立了自身的民族气质和社会声誉。④、尝试拍摄了中国首部彩色电影《生死恨》(1947,费穆)。

《神 女》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默片时期巅峰之作
①本片不仅具有社会意义还有文化意义,反映了空洞的人道主义在畸形社会现实前的软弱无力,悲剧不仅是母子悲剧,也是时代悲剧;②《神女》比较重视视觉因素,并通过造型推进故事,具有强烈的电影美感;③体现了 一种民族情绪,形成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创造出一个不同于当时一般影片的民族审美意境。

《一江春水向东流》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 ① 蔡楚生、郑君里联合编导,以宏大气魄概括十几年间中国社会变迁的实际情况。“影戏”传统成熟的标志。 ② 典型的戏剧式叙事结构,几条相对独立的情节线共同推进;众人物代表不同的社会力量,被组织到适合剧情容纳的范围内有层次地逐步展开人物关系;人物刻画取得高成就。 ③ 把电影艺术技巧与影片的内容表现成功结合在一起。富有表现力的银幕视听形象。 ④ 带有“影戏”电影的共性不足,过于集中于情节叙事而对视听表现力的挖掘不足。

《小城之春》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中国诗电影代表作
① 费穆艺术创作探索的高峰,也代表近代中国电影在人物心理刻画和民族风格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② 情感与道德的统一达到一种心理解脱和释放;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段真实可信地表现关于情理关系的民族心态的多重含义。 ③ 外部简约化,着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剖析,特别是表达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全知型旁白体系;场景中人与景物的结合、镜头运动和组接创造意境美;影像风格上富于变化的长镜头和空间表现传达信息,舒缓含蓄。

三、第三代导演:
泛指那些1949年前后从影,主要活跃于“17年电影”时期的导演(1949~1966)。其中最杰出的导演是“北影四大帅”、“南北二谢”、以及桑弧等。
成荫:代表作为《南征北战》《红灯记》(样板戏)、《西安事变》等。他是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重要奠基人,其风格以“宏大叙事”见长。
水华:代表作有《林家铺子》《伤逝》等。其影片以塑造特殊性格的人物见长,具有含蓄凝练的风格。
崔嵬:代表作有《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其作品激情澎湃,十分善于刻画人物性格。
凌子风:代表作为《红旗谱》《骆驼祥子》等。其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揭示其内心世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谢铁骊:代表作为《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样板戏)等。《早春二月》/1963年,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味。
谢晋:代表作为《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在中国前四代导演中,谢晋是获得国内外各种奖项最多、拍片数量最多的导演,也是迄今我国所有导演中艺术生命最长的一位。
桑弧:代表作为《太太万岁》《哀乐中年》《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等。桑弧谙熟市民观赏趣味,堪称“中国城市电影”的开拓者。他擅长中国式的家庭情节剧。在1949年后的新中国电影史中,桑弧导演有三个第一:拍摄了首部彩色戏曲片《梁祝》;首部彩色故事片《祝福》;首部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
主要功绩:①、确立了“革命历史题材”这样一种新的影片类型。②、集中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③、创立了“歌颂型”喜剧电影。④、在戏曲艺术片的拍摄上取得了显著成就。⑤、在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成功实现了中国电影从黑白向彩色的跨越。

《红色娘子军》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关于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朱大可
1986年,《文汇报》发表《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朱大可指出:谢晋电影恪守“好人蒙难”、“价值发现”、“道德感化”直到“善必胜恶”的叙事法则,具有一种“以煽情性为最高目标的陈旧美学意识,同中世纪的宗教传播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对目前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主体独立意识、现代反思性人格和科学理性主义的一次含蓄否定”。
推荐影片
谢晋反思三部曲

《天云山传奇》

《芙蓉镇》

《高山下的花环》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谢晋电影将个人的生死存亡、将家庭的悲欢离合、将“好人”与“坏人”的冲突放到了历史的 政治背景中,一方面将几十年的政治风雨变成了缠绵悱恻的言情故事,另一方面又使个人的 命运遭遇变成了时代风雨的一种症候,“政治情节剧”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叠合在一起,然后又通过情节剧的缝合模式来完成悲剧向正剧的置换。

四、第四代导演:

泛指在文革前接受了电影教育,文革结束后才开始独立执导的一批导演,他们主要活跃于1980年代前后。主要有:张暖忻、谢飞、郑洞天、黄健中、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等。他们的代表作主要有:
谢飞:《本命年》《黑骏马》;郑洞天:《邻居》;
张暖忻:《青春祭》《沙鸥》;黄健中:《小花》《过年》;
吴天明:《老井》《变脸》; 吴贻弓:《城南旧事》;
黄蜀芹:《人·鬼·情》等。
主要功绩:①、大力提倡并卓有成效地实践了“纪实美学”。②、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实践极大地淡化了“17年电影”中的“歌颂”主题,使中国银幕开始倾向于“非政治化”的大众题材,表现出了对普通人情感和命运的真切关怀,并以其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真实人生的剖白震动了影坛,感动了观众。
《城南旧事》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影片基调“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在剧作结构上打破二元对立的戏剧式冲突,在镜头画面中追求细节的涵义,在音乐音响上讲究意境的酿造,用平稳和简约控制各个门类手段的运用,使影片在整体上形成“压抑的悲恸”之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代导演中还集中涌现了一批卓有建树的女性导演,如:张暖忻、黄蜀芹、史蜀君、陆小雅、王君正等——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空前的。

五、第五代导演:
整体上大都出生于1950年代,是“文革”结束后,北京电影学院培养的首批大学生(1978~1982)。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及其作品有:
陈凯歌:《黄土地》《霸王别姬》等。
张艺谋:《红高粱》《活着》等。
黄建新:《黑炮事件》《背靠背·脸对脸》
冯小宁:《大气层消失》《红河谷》等。
主要功绩:①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很多重要的“国际奖项”,真正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②他们以“全新的电影语言”,使中国电影“从形式到观念”都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并由此进入了“影像美学时代”。可以说,第五代的崛起使中国电影步入了一个“新电影时代”……
《黄土地》
《红高粱》
《霸王别姬》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①、完成电影本体的彻底自觉,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但他们在处理视听语言上容易片面片面注重视觉语言和表意功能。 ② 精英主题的表达,用电影对中国文化与历史进行反思。 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了社会巨变,在文革中有一些灾难性的记忆,对生活的认识更全面。 反映到在创作中采取回避现实的态度,对过去时空的描述乐此不疲。把文革中的问题看作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而对中国文化提出疑问” 。 ③、 人生认识上的深入。 第五代着力于历史、传统和文化的反思,使中国电影达到少有的内涵深度。摆脱了说教宣传,不迎合低级趣味,适应了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时代精神,应和了社会活跃求变阶层的心灵律动。 ④、第五代对中国乡土性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重视和同情以及在他 们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对民族的深切热爱、 忧患意识、 对人生状态的拷问,都是极具历史价 值的。 ⑤、开始对商品经济的挑战,尝试商业化制作。 《红高粱》是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 的转变,对中国文化反思,也有了商业化。

六、第六代导演:
大都出生于1960~1970年代,目前平均年龄在40岁上下。他们于1980年代中后期分别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高校,并于1990年代初陆续开始拍片,其代表人物和作品有:
贾樟柯:《小武》、《三峡好人》(2006年获威尼斯“金狮奖”)。
王全安:《月蚀》、《图雅的婚事》(2007年获柏林“金熊奖”)。
王小帅:《17岁的单车》
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
张元:《东宫西宫》
这批导演最初以低成本的“地下电影”首先在国外引起关注,作品大都游离于现实主流社会与人生,基本上是对“个人成长经验与记忆”的表达。从1990年代末开始,他们陆续回到“体制内”工作,近年来开始冲击国际大奖,并略有收获。但从国内票房看,他们迄今仍未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
第六代的电影原则上都要看
特点 :写实性,原创性,现实性,个人性,都市性,开放性,形式化,碎片化。
推荐影片 :张元的《北京杂种》 《东宫西宫》,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 《十七岁的单车》,贾樟 柯的《小武》 《站台》,管虎的《头发乱了》 《西施眼》,娄烨的《周末情人》 《苏州河》,路学 长的《长大成人》 《卡拉是条狗》,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鬼子来了》,张扬的《爱情麻 辣烫》施润玖《美丽新世界》,陆川《可可西里》 《寻枪.》等。

《小武》
《站台》
《三峡好人》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视角的关注点转向对小人物的关怀,现实主义路线,独立电影的开端影人。

七、新生代导演:

大都为1970~1980年代初生人,目前平均年龄30多岁。1990年代中后期毕业于各大高校。其中影响较大的几位导演及其作品是:
陆川:《寻枪》《可可西里》
马丽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们俩》
宁浩:《疯狂的石头》
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批导演的市场意识很强,尤其是上述几位优秀者,很善于在艺术与票房间寻求平衡点,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既能赢利,也能获得评论界的认同。其中《疯狂的石头》和《可可西里》尤为如此。这个群体的艺术追求,或许是未来十年左右中国电影的希望所在。

八、其他导演:
姜文(1963年生人)和冯小刚(1958年生人)也是两位十分突出的导演,但从个人经历与影片风貌来看,很难把他们归入哪批导演的行列。他们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独立执导影片,个人风格极为鲜明。

冯小刚:《甲方乙方》《大腕》《天下无贼》《手机》《集结号》等。冯小刚以“贺岁片”驰名,并长期保持着高票房的声誉。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姜文作品虽少,但在艺术与思想两方面,均获得评论界高度赞赏。

mfa艺术硕士考研
公众号id:mfakaoya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