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贝希斯敦铭文
古波斯帝国王大流士刻于贝希斯敦山崖的记功铭文。以楔形文字刻写,用三种语言(古波斯语、阿卡德巴比伦方言和埃兰语)刻写。主要记述了高墨达暴动到大流士统治期间,大流士镇压高墨达暴动和各地人民起义以及其取得王位的经过。1835年为英国学者劳林森发现。《贝希斯敦铭文》对研究古波斯历史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3.?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流派。创建于1923年,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该学派的理论来源主要是:马克思关于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更直接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等人的理论继承者;同时,还受到了黑格尔、康德、弗洛伊德和浪漫主义等众多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
4.索贡巡行
基辅罗斯国对居民征收贡物的方法。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这实际上是带有掠夺性质,所到之处往往是洗劫一空。征收和掠夺所得,一部分分配给亲兵,用来维系主从关系;大部分则运到拜占庭和东方市场出卖,以换取各种必需品和奢侈品。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
5.维也纳会议
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一次会议。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外,所有欧 洲国家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世界近代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主席由奥地利 首相梅特涅担任,操纵会议和起决定作用的是英、俄、普、奥四国首脑。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各国在打败拿破 仑后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其实质是一次消除法国大革命影响、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瓜分拿破仑帝国遗 产的会议,会议最后通过了《最后议定书》。通过维也纳会议和以后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欧洲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被包括在一个共同的条约体系内,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欧洲的稳定。
6.《大日本帝国宪法》
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的日本首部资本主义性质宪法。明治天皇于1889年2月颁布了“御赐”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享有召开和解散议会、批准法令、任免官吏、对外宣战 与媾和、统帅陆海军等诸多权力;国家立法权属于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帝国议会,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敕选议员”组成,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根据宪法,只有缴纳直接国税15日元以上、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依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7.凯末尔主义
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在1919-1931年的土耳其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凯末尔综合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实践和理论,系统完成了东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党纲中,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改革主义六项原则,后来还写进1937年宪法,从而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8.雅尔塔会议
又称克里米亚会议。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内容为:(1)处置德国问题。决定对德国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2)波兰问题。确定波兰疆界;以卢布林临时政府为基础改组,成立波兰临时统一政府。(3)联合国问题。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确定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4)远东问题。苏联同意在欧战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讨论了有关南斯拉夫、三国外长会议以及遣送战俘等问题。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并发表了《克里米亚声明》。
二.简答题
1.古王国时期古埃及专制统治表现
埃及古王国时期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史学界习惯上把埃及古王国及其以后的埃及旧王都称为法老。古埃及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上古世界各国同类政体中最典型的,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老的意志就是法律。法老不仅是立法者,也是当局的法官。法老的敕令和口偷就是法律。同时法老拥有最高审判权。
(2)法老独揽了全国的一切行政大权。他有权任命中央及地方的官员,国家的行政、司法、经济、军事和宗教等大权都集于他一人之手。
(3)在法理上,法老拥有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他不仅直接占有大量的土地、劳动力和其他财富,而且还控制了国家的土地,随意把土地赏赐给官吏、神庙以及他所宠信的人。
(4)法老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军队是法老对内镇压和统治人民、对外进行扩张的工具。
法老大肆宣扬君权神授思想。王权同神权结盟是埃及君主专制的显著特征之一。
2.马略军事改革原因,内容和意义
格拉古兄弟改革失败后,贵族派利用自己的胜利大肆侵吞公有地,农民破产和失地过程加剧,贵族派和民主派之间的斗争也也更趋激烈,并且在朱古达战争期间十分尖锐。公元前111年,罗马和非洲的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发生战争,这次战争充分暴露了罗马贵族将领的腐朽无能,也暴露了罗马军队的堕落,他们甚至接受敌方的贿赂,使自己的军队屡遭失败,这使得骑士们的海外商业和高利贷活动受到损害,他们强烈不满,从而使贵族与民主派间的斗争日益紧张。罗马统治者为了加强武装力量,扭转被动局面,不得不考虑如何改变军队的腐败状况。
(一)内容。公元前107年,马略在平民的拥护下当选为执政官,出任朱古达战争中罗马军队的总指挥。并在后几年中连任执政官,率军作战。在此期间,为了增强罗马军事力量,取得战争胜利,马略实行了军事改革。主要内容为:
(1)以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原公民兵制按财产等级征兵编队,但有限的公民数量不能满足连年争战日益增大的征兵需要,募兵制取消了财产资格限制,吸收无产者入伍。实行这一制度,使他很快征集到补充北非军团所需的新兵,大约有 5000?6000人。不过,马略采用募兵制后,公民兵制并未完全废除,在公元前1世纪,当招募志愿兵不能满足需要时,往往又强制征集公民参军。马略实行募兵制后,士兵除获得薪饷外,还可得到国家提供的武器给养,且供养不再在军饷中扣除。
(2)明确兵役期限。原公民兵制无兵役期限,公民临战从军,休战务农。马略明确规定了16年为募兵制期限,使士兵复员有期可望,缓解了征兵的难度。
(3)规定了军饷和复员优待制度。凡军人都有规定的军饷。一般情况下,士兵一年发1200阿司,百人队长加倍,骑兵发三倍。明确和稳定的军饷标志着军队的职业化,军人从公民中分离出来。特别重要的是,规定了复员军人由国家分给一份土地体现安置和优待,极大地调动了应征入伍者的积极性。
(4)改革军队编制。为了加强军团的机动灵活性,马略在军团中推行联队制。 联队是介于军团和连队之间的组织,配有600名重装步兵,能够单独执行战术任务, 独立进行军事行动。每个军团有10个联队,每个联队辖3个连队(6个百人队)。联 队制军团的作战阵式仍保持三列队法。
(5)马略还统一军队的武器装备,重装步兵一律配备投枪和短剑,并改进了投枪构造和运载工具。此外,马略对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把当时角斗学校的训练方法引入军中,以提高士兵的战术技能。
经过军事改革和整顿,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马略依靠改组的军队,于公元前105年胜利结束了朱古达战争。从公元前104年开始,马略用了4年时间,击退了侵入那尔旁高卢和意大利帕杜斯河流域的北方日耳曼人的两支部落——森布里人和条顿人,保卫了意大利北部边疆。
(二)意义。马略军事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次改革冲破旧的城邦制度的传统,改变了罗马以公民兵为基础的军事制度。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使得大批无业游民加入军队,部分地解决了小农破产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安定。通过广开兵源和提高军队战斗力,解决了当时罗马军队出现的问题,符合奴隶主阶级加强统治和进行对外战争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改革导致罗马军队社会成分的变化,使罗马军队由农民为骨干的公民兵变成了以无产者为主要来源的职业军队。改革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老兵分配份地的制度,也改变罗马土地问题的性质,即由破产农民要求恢复土地的斗争变为老兵争取份地的斗争。职业兵的出现改变了罗马共和国领导军队的局面,从而为军事将领实施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3.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内容
在英国法制史上,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是一次影响巨大的历史变革,这次改革不 仅引领英国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普通法之路,更重要的还在于开启了英国现代法治的 历史之门。
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司法令状制度,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令状原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签发给政府官员、要求其作为或不作为的一种信函式命令,主要用于行政或财政管理,偶尔用于司法。亨利二世将令状大量用于司法事务,建立了司法令状制度。司法令状由大法官签发,格式固定,用语明白无误,上盖国玺印鉴。每一种令状都是为一种特别侵害而创设的,只能适用于同一类诉讼,实际上代表着一种诉讼形式亦即一种法律。凡是自由人,如有冤情,均可向国王申请(须交纳一定费用)相应的司法令状。因为令状最基本的性质是程序性,每一种令状都对案件的管辖主体、审判程序、 起诉时限、举证方式、判决的执行等有明确规定,法官必须按照令状规定的程式审理案件,所以,在令状制度的基础上,英国形成了格式化诉讼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二)建立专职法庭组织,开启司法与行政分离之门。随着诉讼越来越多地流入国王法庭,综合性机构御前会议越来越无力满足现实的需要,设置专职的司法机构随之提上日程。亨利二世颁布法令,建立了三个中央专职法庭,包括普通诉讼法庭(主要受理普通人之间的民事案件)、财政法庭(主要受理财政税收案件,偶尔也受理一些普通民事案件)、王座法庭(除了受理国王诉讼和重大刑事案件外,还有权对前两个法院的错判案件进行复审纠错,其地位最高,权限最大)。
(三)建立巡回审判制度,把法律与正义送到民众家门口。亨利二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于1166年颁布《克拉伦登法令》,派遣两名王室法官巡回全国审案。此后又经多次巡回试验,于1176年颁布《北安普顿法令》,将全国划分为6个巡回区,成立了 6个巡回审判小组,每组3名法官,分赴各巡回区受理案件。从此,巡回审判成为一种正常制度。
(四)建立陪审团制度,把理性引入司法审判过程。陪审团作为一种常规审判制度而确定下来,是从亨利二世改革开始的,因为通过这次改革完成了两大改进:一是陪审团调查法不再为王室所专用,而是向所有自由民的普通诉讼开放,从而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审判制度;二是确立了统一的固定模式,更趋合理化。
上述改革内容锁定了未来英国法律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现代英国法治的框架基础。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使得英国司法走向职业化、专业化,促进了司法独立。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是英国告别原始法制、走向现代法治的历史转折点,亨利二世堪称英国现代法治的开拓者、奠基人。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并不是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的结果,更不是出自高瞻远瞩的先见之明。驱使亨利二世进行改革的原动力主要是现实政治需要。
4.美国西进运动的过程及意义
(一)西进运动的进程。在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中,东部居民和新移民源源不断地向西移居,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最初,移民主要到“旧西部”即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定居。从19世纪20年代起,出现了越过密西西比河向“新西部”移民的高潮。40年代兴起的“俄勒冈热”和“加利福尼亚热”(淘金热)导致了对这些地区的兼并。到19世纪60年代,俄亥俄河和密苏里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发展成美国的“小麦王国”,也被称作“面包篮”。与此同时,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逐渐形成“棉花王国”。自19世纪中叶起,各种工业陆续扩散到西部地区,导致工业中心逐渐西移。
(二)影响。(1)在西进运动中,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进行大规模的驱杀,将多数印第安人部落迁出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在迁徙过程中,大批印第安人死于疾病、饥饿和劳累。(2)西进运动也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民主化的进程。美国政府早就规定对新兼并的土地实行国有化并向移民出售(1785年法令)和平等建州(1787年《西北条约》)。《西北条约》规定,凡有6万自由居民并建立民选议会的领地均可平等地加入合众国。(3)西进运动造就了大量的独立农民,经济平等促进了政治自由平等;新开拓的西部最初几乎没有有组织的政治生活,反而有利于社会流动和政治开放。在民主选举基础上建立的新州,不仅促进了联邦共和国在广袤大陆上的扩展,而且推动了东部各州普遍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也正是围绕西部新建州社会制度的斗争,最终导致了消灭奴隶制的内战。(4)西进运动对美国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那种“拓荒精神”(勇敢冒险、乐观进取、顽强自立、务实、自由平等),成为美利坚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促成了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业、汽车工业,同时通过技术变革改造了旧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
②导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适应大企业规模要求的股份公司在19 世纪最后30 年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垄断组织也逐渐出现并壮大;
③在生产管理方面引起重大变革,企业开始注重发展科学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如美国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④初步创造出世界经济体系:欧洲资本向全世界输出,建立了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工业成为欧美国家的主导,使生产规模更大,引起了生产管理的革命,也为垄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及实质
(一)形成。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华盛顿会议则确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国家有美、英、法、日、意、比、荷、葡、中九国。会议历时近3个月,于1922年2月6日闭幕。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废除英日同盟的《四国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门户开放”原则的《九国公约》与中日解决山东问题的条约。列强通过华盛顿会议确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实质:
凡-华体系是按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新的实力对比关系,以牺牲战败国和弱小国家的俄利益来重新调整它们之间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帝国主义的新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战败国、进行强盗式分赃的体系;
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是帝国主义反对苏俄、反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反对全世界被压迫民族 和被压迫人民革命斗争的反革命同盟;
是几个相互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大国在战后初期力量对比基础上达成的暂时妥协,内部充满了矛盾与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走向崩溃。
7.绥靖政策的原因及恶果
(一)原因。20世纪30年代,在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扩张面前,英国、法国、美国都推行过绥靖政策。(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一直一蹶不振,政府财政极其困难,被迫

紧缩国防开支,军事力量孱弱,尽力避免在国际上采取军事对抗政策。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和平主义思潮,执政党为争取选票亦鼓吹“和平”。因此,当德国重新走上侵略战争道路时,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企图靠牺牲中欧、东欧弱小国家,把德国的扩张矛头引向苏联。(2)法国经济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长期处于萧条状态不能复苏,国防费用减少,军事实力落后于德国。为保护其既得利益,法国在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放弃同小协约国、苏联的合作,和英国一道对德采取绥靖政策。(3)自20世纪30年代初起,美国公众主要关注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孤立主义势力再度崛起。在法西斯侵略尚未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对欧洲政治事务采取中立政策。
(二)后果。在英、法、美的默认和纵容之下,1935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 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绥靖政策达到了顶点。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自食其果,被迫卷入战争。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张伯伦下台,标志着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在东方,九·一八事变后,西方一些国家对日本也实行绥靖政策。七七事变之后,尤其是从日军占领武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美与日之间曾几次酝酿以牺牲中国求得相互妥协的“远东慕尼黑”阴谋活动。
三.论述题
1.论述分析地理大发现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
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实现,使各大洲连成一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世界历史发生重大变化。
(一)地理大发现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发现和增强了欧洲的商业精神,许多西欧国家都力图在世界抢夺商业市场。新航路的开辟立刻导致了意大利的衰落,同时开始了西欧的霸权时代。
(二)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三)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四)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五)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总之,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上跨时代的大事,世界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欧日益成为新世界的 中心。
2. 试分析法国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
(1)同属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都是新生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2)革命的主力军都是人民群众。
(3)革命的结果都是以新的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了旧的封建专制制度。
?不同点:
(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法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则与人民群众结成联盟。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披着宗教的外衣掩护下进行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则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在公开的政治路线上同敌人斗争。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保守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比较民主、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①在经济上,英国不仅保留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且保留了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义务;法国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联合专政;法国建立了共和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完全统治。
3.法国《人权宣言》的内容及意义
(一)主要内容。《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制,《人权宣言》指出:“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和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障人的自然的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和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利”。这些就是《人权宣言》的总纲。《宣言》首先明确了人的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即平等和自由。这种自然权利通过人们的“政治结合”,就变为公民权利,那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政治结合产生的是公民社会,体现出来的是“社会契约”原则。因而,最高权力来自国民,即主权在民原则。它以主权在民代替主权在君,以公民社会代替贵族社会。
《人权宣言》并没有鼓吹无限制的自由,然而他给自由规定的唯一限制,只是不损害他人,即自由是指可以做一切不损害他人的事。在这个限制范围内,公民都有言论、写作、出版的自由,任何人不应因其意见,甚至宗教的意见而受干扰。
与自由密切相关的是平等。《人权宣言》将平等也列为人的自然权利。作为公民权利,他将平等解释成身份的平等,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担任公职上的平等,负担纳税义务上的平等。
为保障人权,法治是必要的。《人权宣言》强调,决定国家意图的,不应是掌权者而应是国民。国民的公共意志应是立法的根本依据。法律保护人的自由权利,不依照法律就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每个人在守法方面是平等的,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人权宣言》明确规定,必须实行分权原则,以防止政府的专横与渎职。没有确立分权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人权宣言》所确立的这些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九年原则”,这是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二)意义。(1)《人权宣言》是大革命中第一部以启蒙思想为基础制定的纲领性文献,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用人权和法治取而代之,并以后者作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奠基石。(2)《人权宣言》所宣布的人权、法治、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九年原则”。在君主立宪派领导时期所通过的立法和施行的政策,基本上是以这些原则为指导的。“八九年原则”是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4.评价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实施分为1933-1935年、1935-1939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复兴和救济,第二阶段重点在改革。在“新政”实施期间,政府和国会总共颁发了700多个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
(1)在财政金融方面。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整顿破产银行的大权,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 助大银行复业。1935年政府又颁布了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资金以上的一切州银行都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对各联邦银行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加强美国对外的经济地位,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19日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到同 年10月,美元贬值约30%。这一举措,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2)在工业生产措施方面。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3)在节制农业方面。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根据该法,政府设立了农业经济调整署,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政府对缩减农业产量的农业主进行补贴,并给予贷款。这些措施,使农产品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1938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在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价格。
(4)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救济失业者和贫穷者。除了直接救济外,政府更多地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失业和贫穷者进行救济。1935年8月14 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慈善团体提供救济的传 统,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实验。
(5)制定劳工立法,调整劳资关系。为缓和劳资矛盾,罗斯福敦促国会于1935年7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能禁止工人罢工;成立劳资关系署,调查调解劳资纠纷。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周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并禁止使用童工。
(6)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新政时期,罗斯福全面扩张了总统权力,逐步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新格局。他颁布行政命令改组、合并和取消一些行政 机构。1939年4月,国会通过了《政府机构改组法》。1939年9月8日,总统颁布了第8248号行政改革命令,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办事机构,从而确立了以预算局为中枢的管理体系。
(二)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新政”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解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其次,由于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从而大大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最后,“新政”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
2015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贝希斯敦铭文
古波斯帝国王大流士刻于贝希斯敦山崖的记功铭文。以楔形文字刻写,用三种语言(古波斯语、阿卡德巴比伦方言和埃兰语)刻写。主要记述了高墨达暴动到大流士统治期间,大流士镇压高墨达暴动和各地人民起义以及其取得王位的经过。1835年为英国学者劳林森发现。《贝希斯敦铭文》对研究古波斯历史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3.?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流派。创建于1923年,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该学派的理论来源主要是:马克思关于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更直接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等人的理论继承者;同时,还受到了黑格尔、康德、弗洛伊德和浪漫主义等众多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
4.索贡巡行
基辅罗斯国对居民征收贡物的方法。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这实际上是带有掠夺性质,所到之处往往是洗劫一空。征收和掠夺所得,一部分分配给亲兵,用来维系主从关系;大部分则运到拜占庭和东方市场出卖,以换取各种必需品和奢侈品。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
5.维也纳会议
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一次会议。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外,所有欧 洲国家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世界近代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主席由奥地利 首相梅特涅担任,操纵会议和起决定作用的是英、俄、普、奥四国首脑。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各国在打败拿破 仑后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其实质是一次消除法国大革命影响、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瓜分拿破仑帝国遗 产的会议,会议最后通过了《最后议定书》。通过维也纳会议和以后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欧洲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被包括在一个共同的条约体系内,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欧洲的稳定。
6.《大日本帝国宪法》
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的日本首部资本主义性质宪法。明治天皇于1889年2月颁布了“御赐”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享有召开和解散议会、批准法令、任免官吏、对外宣战 与媾和、统帅陆海军等诸多权力;国家立法权属于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帝国议会,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敕选议员”组成,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根据宪法,只有缴纳直接国税15日元以上、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依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7.凯末尔主义
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在1919-1931年的土耳其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凯末尔综合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实践和理论,系统完成了东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党纲中,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改革主义六项原则,后来还写进1937年宪法,从而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8.雅尔塔会议
又称克里米亚会议。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内容为:(1)处置德国问题。决定对德国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2)波兰问题。确定波兰疆界;以卢布林临时政府为基础改组,成立波兰临时统一政府。(3)联合国问题。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确定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4)远东问题。苏联同意在欧战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讨论了有关南斯拉夫、三国外长会议以及遣送战俘等问题。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并发表了《克里米亚声明》。
二.简答题
1.古王国时期古埃及专制统治表现
埃及古王国时期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史学界习惯上把埃及古王国及其以后的埃及旧王都称为法老。古埃及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上古世界各国同类政体中最典型的,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老的意志就是法律。法老不仅是立法者,也是当局的法官。法老的敕令和口偷就是法律。同时法老拥有最高审判权。
(2)法老独揽了全国的一切行政大权。他有权任命中央及地方的官员,国家的行政、司法、经济、军事和宗教等大权都集于他一人之手。
(3)在法理上,法老拥有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他不仅直接占有大量的土地、劳动力和其他财富,而且还控制了国家的土地,随意把土地赏赐给官吏、神庙以及他所宠信的人。
(4)法老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军队是法老对内镇压和统治人民、对外进行扩张的工具。
法老大肆宣扬君权神授思想。王权同神权结盟是埃及君主专制的显著特征之一。
2.马略军事改革原因,内容和意义
格拉古兄弟改革失败后,贵族派利用自己的胜利大肆侵吞公有地,农民破产和失地过程加剧,贵族派和民主派之间的斗争也也更趋激烈,并且在朱古达战争期间十分尖锐。公元前111年,罗马和非洲的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发生战争,这次战争充分暴露了罗马贵族将领的腐朽无能,也暴露了罗马军队的堕落,他们甚至接受敌方的贿赂,使自己的军队屡遭失败,这使得骑士们的海外商业和高利贷活动受到损害,他们强烈不满,从而使贵族与民主派间的斗争日益紧张。罗马统治者为了加强武装力量,扭转被动局面,不得不考虑如何改变军队的腐败状况。
(一)内容。公元前107年,马略在平民的拥护下当选为执政官,出任朱古达战争中罗马军队的总指挥。并在后几年中连任执政官,率军作战。在此期间,为了增强罗马军事力量,取得战争胜利,马略实行了军事改革。主要内容为:
(1)以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原公民兵制按财产等级征兵编队,但有限的公民数量不能满足连年争战日益增大的征兵需要,募兵制取消了财产资格限制,吸收无产者入伍。实行这一制度,使他很快征集到补充北非军团所需的新兵,大约有 5000?6000人。不过,马略采用募兵制后,公民兵制并未完全废除,在公元前1世纪,当招募志愿兵不能满足需要时,往往又强制征集公民参军。马略实行募兵制后,士兵除获得薪饷外,还可得到国家提供的武器给养,且供养不再在军饷中扣除。
(2)明确兵役期限。原公民兵制无兵役期限,公民临战从军,休战务农。马略明确规定了16年为募兵制期限,使士兵复员有期可望,缓解了征兵的难度。
(3)规定了军饷和复员优待制度。凡军人都有规定的军饷。一般情况下,士兵一年发1200阿司,百人队长加倍,骑兵发三倍。明确和稳定的军饷标志着军队的职业化,军人从公民中分离出来。特别重要的是,规定了复员军人由国家分给一份土地体现安置和优待,极大地调动了应征入伍者的积极性。
(4)改革军队编制。为了加强军团的机动灵活性,马略在军团中推行联队制。 联队是介于军团和连队之间的组织,配有600名重装步兵,能够单独执行战术任务, 独立进行军事行动。每个军团有10个联队,每个联队辖3个连队(6个百人队)。联 队制军团的作战阵式仍保持三列队法。
(5)马略还统一军队的武器装备,重装步兵一律配备投枪和短剑,并改进了投枪构造和运载工具。此外,马略对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把当时角斗学校的训练方法引入军中,以提高士兵的战术技能。
经过军事改革和整顿,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马略依靠改组的军队,于公元前105年胜利结束了朱古达战争。从公元前104年开始,马略用了4年时间,击退了侵入那尔旁高卢和意大利帕杜斯河流域的北方日耳曼人的两支部落——森布里人和条顿人,保卫了意大利北部边疆。
(二)意义。马略军事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次改革冲破旧的城邦制度的传统,改变了罗马以公民兵为基础的军事制度。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使得大批无业游民加入军队,部分地解决了小农破产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安定。通过广开兵源和提高军队战斗力,解决了当时罗马军队出现的问题,符合奴隶主阶级加强统治和进行对外战争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改革导致罗马军队社会成分的变化,使罗马军队由农民为骨干的公民兵变成了以无产者为主要来源的职业军队。改革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老兵分配份地的制度,也改变罗马土地问题的性质,即由破产农民要求恢复土地的斗争变为老兵争取份地的斗争。职业兵的出现改变了罗马共和国领导军队的局面,从而为军事将领实施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3.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内容
在英国法制史上,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是一次影响巨大的历史变革,这次改革不 仅引领英国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普通法之路,更重要的还在于开启了英国现代法治的 历史之门。
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司法令状制度,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令状原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签发给政府官员、要求其作为或不作为的一种信函式命令,主要用于行政或财政管理,偶尔用于司法。亨利二世将令状大量用于司法事务,建立了司法令状制度。司法令状由大法官签发,格式固定,用语明白无误,上盖国玺印鉴。每一种令状都是为一种特别侵害而创设的,只能适用于同一类诉讼,实际上代表着一种诉讼形式亦即一种法律。凡是自由人,如有冤情,均可向国王申请(须交纳一定费用)相应的司法令状。因为令状最基本的性质是程序性,每一种令状都对案件的管辖主体、审判程序、 起诉时限、举证方式、判决的执行等有明确规定,法官必须按照令状规定的程式审理案件,所以,在令状制度的基础上,英国形成了格式化诉讼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二)建立专职法庭组织,开启司法与行政分离之门。随着诉讼越来越多地流入国王法庭,综合性机构御前会议越来越无力满足现实的需要,设置专职的司法机构随之提上日程。亨利二世颁布法令,建立了三个中央专职法庭,包括普通诉讼法庭(主要受理普通人之间的民事案件)、财政法庭(主要受理财政税收案件,偶尔也受理一些普通民事案件)、王座法庭(除了受理国王诉讼和重大刑事案件外,还有权对前两个法院的错判案件进行复审纠错,其地位最高,权限最大)。
(三)建立巡回审判制度,把法律与正义送到民众家门口。亨利二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于1166年颁布《克拉伦登法令》,派遣两名王室法官巡回全国审案。此后又经多次巡回试验,于1176年颁布《北安普顿法令》,将全国划分为6个巡回区,成立了 6个巡回审判小组,每组3名法官,分赴各巡回区受理案件。从此,巡回审判成为一种正常制度。
(四)建立陪审团制度,把理性引入司法审判过程。陪审团作为一种常规审判制度而确定下来,是从亨利二世改革开始的,因为通过这次改革完成了两大改进:一是陪审团调查法不再为王室所专用,而是向所有自由民的普通诉讼开放,从而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审判制度;二是确立了统一的固定模式,更趋合理化。
上述改革内容锁定了未来英国法律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现代英国法治的框架基础。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使得英国司法走向职业化、专业化,促进了司法独立。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是英国告别原始法制、走向现代法治的历史转折点,亨利二世堪称英国现代法治的开拓者、奠基人。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并不是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的结果,更不是出自高瞻远瞩的先见之明。驱使亨利二世进行改革的原动力主要是现实政治需要。
4.美国西进运动的过程及意义
(一)西进运动的进程。在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中,东部居民和新移民源源不断地向西移居,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最初,移民主要到“旧西部”即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定居。从19世纪20年代起,出现了越过密西西比河向“新西部”移民的高潮。40年代兴起的“俄勒冈热”和“加利福尼亚热”(淘金热)导致了对这些地区的兼并。到19世纪60年代,俄亥俄河和密苏里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发展成美国的“小麦王国”,也被称作“面包篮”。与此同时,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逐渐形成“棉花王国”。自19世纪中叶起,各种工业陆续扩散到西部地区,导致工业中心逐渐西移。
(二)影响。(1)在西进运动中,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进行大规模的驱杀,将多数印第安人部落迁出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在迁徙过程中,大批印第安人死于疾病、饥饿和劳累。(2)西进运动也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民主化的进程。美国政府早就规定对新兼并的土地实行国有化并向移民出售(1785年法令)和平等建州(1787年《西北条约》)。《西北条约》规定,凡有6万自由居民并建立民选议会的领地均可平等地加入合众国。(3)西进运动造就了大量的独立农民,经济平等促进了政治自由平等;新开拓的西部最初几乎没有有组织的政治生活,反而有利于社会流动和政治开放。在民主选举基础上建立的新州,不仅促进了联邦共和国在广袤大陆上的扩展,而且推动了东部各州普遍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也正是围绕西部新建州社会制度的斗争,最终导致了消灭奴隶制的内战。(4)西进运动对美国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那种“拓荒精神”(勇敢冒险、乐观进取、顽强自立、务实、自由平等),成为美利坚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促成了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业、汽车工业,同时通过技术变革改造了旧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
②导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适应大企业规模要求的股份公司在19 世纪最后30 年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垄断组织也逐渐出现并壮大;
③在生产管理方面引起重大变革,企业开始注重发展科学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如美国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④初步创造出世界经济体系:欧洲资本向全世界输出,建立了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工业成为欧美国家的主导,使生产规模更大,引起了生产管理的革命,也为垄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及实质
(一)形成。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华盛顿会议则确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国家有美、英、法、日、意、比、荷、葡、中九国。会议历时近3个月,于1922年2月6日闭幕。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废除英日同盟的《四国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门户开放”原则的《九国公约》与中日解决山东问题的条约。列强通过华盛顿会议确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实质:
凡-华体系是按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新的实力对比关系,以牺牲战败国和弱小国家的俄利益来重新调整它们之间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帝国主义的新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战败国、进行强盗式分赃的体系;
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是帝国主义反对苏俄、反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反对全世界被压迫民族 和被压迫人民革命斗争的反革命同盟;
是几个相互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大国在战后初期力量对比基础上达成的暂时妥协,内部充满了矛盾与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走向崩溃。
7.绥靖政策的原因及恶果
(一)原因。20世纪30年代,在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扩张面前,英国、法国、美国都推行过绥靖政策。(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一直一蹶不振,政府财政极其困难,被迫紧缩国防开支,军事力量孱弱,尽力避免在国际上采取军事对抗政策。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和平主义思潮,执政党为争取选票亦鼓吹“和平”。因此,当德国重新走上侵略战争道路时,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企图靠牺牲中欧、东欧弱小国家,把德国的扩张矛头引向苏联。(2)法国经济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长期处于萧条状态不能复苏,国防费用减少,军事实力落后于德国。为保护其既得利益,法国在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放弃同小协约国、苏联的合作,和英国一道对德采取绥靖政策。(3)自20世纪30年代初起,美国公众主要关注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孤立主义势力再度崛起。在法西斯侵略尚未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对欧洲政治事务采取中立政策。
(二)后果。在英、法、美的默认和纵容之下,1935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 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绥靖政策达到了顶点。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自食其果,被迫卷入战争。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张伯伦下台,标志着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在东方,九·一八事变后,西方一些国家对日本也实行绥靖政策。七七事变之后,尤其是从日军占领武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美与日之间曾几次酝酿以牺牲中国求得相互妥协的“远东慕尼黑”阴谋活动。
三.论述题
1.论述分析地理大发现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
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实现,使各大洲连成一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世界历史发生重大变化。
(一)地理大发现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发现和增强了欧洲的商业精神,许多西欧国家都力图在世界抢夺商业市场。新航路的开辟立刻导致了意大利的衰落,同时开始了西欧的霸权时代。
(二)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三)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四)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五)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总之,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上跨时代的大事,世界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欧日益成为新世界的 中心。
2. 试分析法国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
(1)同属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都是新生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2)革命的主力军都是人民群众。
(3)革命的结果都是以新的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了旧的封建专制制度。
?不同点:
(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法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则与人民群众结成联盟。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披着宗教的外衣掩护下进行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则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在公开的政治路线上同敌人斗争。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保守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比较民主、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①在经济上,英国不仅保留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且保留了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义务;法国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联合专政;法国建立了共和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完全统治。
3.法国《人权宣言》的内容及意义
(一)主要内容。《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制,《人权宣言》指出:“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和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障人的自然的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和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利”。这些就是《人权宣言》的总纲。《宣言》首先明确了人的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即平等和自由。这种自然权利通过人们的“政治结合”,就变为公民权利,那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政治结合产生的是公民社会,体现出来的是“社会契约”原则。因而,最高权力来自国民,即主权在民原则。它以主权在民代替主权在君,以公民社会代替贵族社会。
《人权宣言》并没有鼓吹无限制的自由,然而他给自由规定的唯一限制,只是不损害他人,即自由是指可以做一切不损害他人的事。在这个限制范围内,公民都有言论、写作、出版的自由,任何人不应因其意见,甚至宗教的意见而受干扰。
与自由密切相关的是平等。《人权宣言》将平等也列为人的自然权利。作为公民权利,他将平等解释成身份的平等,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担任公职上的平等,负担纳税义务上的平等。
为保障人权,法治是必要的。《人权宣言》强调,决定国家意图的,不应是掌权者而应是国民。国民的公共意志应是立法的根本依据。法律保护人的自由权利,不依照法律就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每个人在守法方面是平等的,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人权宣言》明确规定,必须实行分权原则,以防止政府的专横与渎职。没有确立分权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人权宣言》所确立的这些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九年原则”,这是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二)意义。(1)《人权宣言》是大革命中第一部以启蒙思想为基础制定的纲领性文献,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用人权和法治取而代之,并以后者作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奠基石。(2)《人权宣言》所宣布的人权、法治、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九年原则”。在君主立宪派领导时期所通过的立法和施行的政策,基本上是以这些原则为指导的。“八九年原则”是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4.评价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实施分为1933-1935年、1935-1939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复兴和救济,第二阶段重点在改革。在“新政”实施期间,政府和国会总共颁发了700多个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
(1)在财政金融方面。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整顿破产银行的大权,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 助大银行复业。1935年政府又颁布了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资金以上的一切州银行都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对各联邦银行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加强美国对外的经济地位,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19日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到同 年10月,美元贬值约30%。这一举措,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2)在工业生产措施方面。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3)在节制农业方面。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根据该法,政府设立了农业经济调整署,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政府对缩减农业产量的农业主进行补贴,并给予贷款。这些措施,使农产品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1938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在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价格。
(4)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救济失业者和贫穷者。除了直接救济外,政府更多地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失业和贫穷者进行救济。1935年8月14 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慈善团体提供救济的传 统,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实验。
(5)制定劳工立法,调整劳资关系。为缓和劳资矛盾,罗斯福敦促国会于1935年7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能禁止工人罢工;成立劳资关系署,调查调解劳资纠纷。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周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并禁止使用童工。
(6)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新政时期,罗斯福全面扩张了总统权力,逐步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新格局。他颁布行政命令改组、合并和取消一些行政 机构。1939年4月,国会通过了《政府机构改组法》。1939年9月8日,总统颁布了第8248号行政改革命令,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办事机构,从而确立了以预算局为中枢的管理体系。
(二)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新政”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解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其次,由于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从而大大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最后,“新政”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