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是西南民大招生的第二年,受第一年410复试分数线的影响,第二年报考人数下滑严重,或许是因为报名人数少,24真题出的非常基础,都是常规知识点,且围绕参考书目,没有超纲的考题,对考生非常友好。

?

以下是整套试卷具体的解析。

?

?

334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

?

一、名词解释(5分×6=30)

?

1.?信息

?

信息最著名的概念是信息论的创始人维纳提出的,他认为信息减少或降低不确定性的东西。传播学意义上的信息有两个层次的原则性定义。哲学范畴定义:信息是泛宇宙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多样性,它不依赖于是否被接受、反映而存在;行为科学范畴定义:信息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形式的反映,它只有依赖于信源、信道、信宿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被人类感知的信息才是信息。信息的特征是客观性、抽象性、可识别性、可共享性、可转换性、可存储性、可扩充性、可压缩性、可替代性、可传递性、可扩散性、可组合性。【提出+定义+特征】

?

2.?新闻

?

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等;狭义上的新闻是指消息,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附近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使一定人群了解。邵培仁等学者曾对国内外多种关于新闻的定义分为五大类型:①事实说:如“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②报道说:如“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③传布说:如“新闻是新近动的事实的传布。”④手段说:如“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⑤信息说:如“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定义+类型、表现】

?

3.?舆论

?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具体表现为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同时,舆论具有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监督和制约以及对公众行为鼓舞和约束两大功能。但是,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意见和态度的发布和聚合更加便捷,也呈现出一些由于舆情监督失控带来的负面影响。【定义+特点+功能+未来展望】

?

4.?意见领袖

?

意见领袖又称舆论领袖,最早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出版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和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卡茨提出了测定意见领袖的三项指标:生活阅历、社交性、社会经济地位,这些指标在不同的领域重要性不一样。意见领袖的功能体现为:加工与解释、扩散与传播、支配与引导、协调或干扰。【提出+形成+测定指标+功能表现】

?

5.?融媒体

?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融媒体体现和概括了媒体融合的本质,其也并非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更多指代一种媒体运作模式。即整合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体优势,有效促进各类媒体价值手段和功能的全面提升。【定义+内涵+意义】

?

6.?暂无

?

二、简答题(15分×3=45)

?

??1.?影响新闻价值量的大小因素

解析:常规题,正常作答即可,可举例丰富答题的层次。

?

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满足社会上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通常指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新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要素满足需要的程度的评价。影响新闻价值量大小的因素包括:

?

一、时新性要求进一步提高

?

在新媒体语境之下,新闻报道已变得更加快速,而受众接收到新闻的时间差与以往比起来也大大减少,舆情的发酵以及变化的速度也随之加快,新闻价值要素中的时新性若是要跟上受众情绪的转变便需要进一步提升。新闻媒体不仅需要在事件发生之初便进行及时的报道,还需要对后续的新闻进行实时的跟进。

?

二、显著性与重要性因素出现弱化

?

新闻事实的显著性主要体现在所涉及的新闻要素是否具有知名度,如人物、地点、事件等。在传统媒体时代,以社会名人或著名事件为主体的新闻因为具有社会影响力,所以能够充分引起受众的关注与讨论。然而在新媒体发展的后真相时代,即使是社会上的小人物也能够引起受众大规模的关注,例如杭州女子失踪案、女子微信隐形加班获赔等。受众在社交媒体平台发表的不同观点交织碰撞,令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小人物的讨论之上,让那些以小人物为主体的新闻能够成为舆情发酵的源头。

?

三、心理接近性的增强

?

新闻事实与受众在地理空间和心理距离上的接近程度可称为接近性。对于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性来说新闻若是发生在自己的周边则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近几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新闻传播的地理束缚,受众能够接收到更广泛的信息。在后真相时代,受众在接触到与自己有类似或是相同经历的新闻当事人时便会代人自我情感,在寻找情感的社会认同时就会缺乏对事件真相的关注。

?

??2.?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不同

解析:常规题,联系与区别最好分开写,更清楚。

?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宣传是指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新闻与宣传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

一、联系

?

(一)新闻与宣传相互渗透,有交叉

宣传和新闻本质上都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宣传活动和新闻

活动都是从人类一诞生就开始了,伴随着人类的演化而逐渐发展。

?

(二)新闻中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宣传有时也需要以传播新闻的形式达到目的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新闻来进行宣传,这在中国的新闻媒介中运用得尤为普遍,我国是党办媒体,两者的联系尤为密切。

?

二、区别

?

(一)出发点不同

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对信息的需要,信息是消除人们认知上的不确定性,是人们一切行动的前提,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而追逐信息;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宣传者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追逐受众。

?

(二)归宿点不同

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做出决策;宣传者传播一定观念,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传播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

?

(三)传播的方式不同

新闻中总包含着新问题、新事实、新情况、新知识等,因此,信息的传播从来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变成了明日黄花;宣传常常需要重复,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商品广告,为了加深人们的影响和理解,往往用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同一种观念。

?

??3.?新闻媒介的一般功能

解析:书本基础知识,可以答完所有点,也可根据分值选择3-4点作答。

?

新闻媒体的根本特性,决定了新闻事业具有共同的作用。新闻事业对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归纳起来共有五种: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进行宣传,整合社会;实施舆论监督;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

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

人们接触新闻媒介,第一个目的是为获得有用的信息,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沟通情况,传递信息”是新闻媒体的第一功能,其他功能都依附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世界的最新变动,二是公众最关心的社会现象。

?

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

新闻媒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执行宣传的传声筒,通过对主流声音进行宣传,实现舆论的汇聚和社会共识的统一。新闻媒体强大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新闻媒体的宣传通过社会舆论获取力量,又通过宣传来形成新的社会舆论,从而来影响、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

三、实施舆论监督

?

舆论监督就是新闻媒体公开揭露、批评政党、政府、社会团体、公职人员以及社会一切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言行。舆论监督的范围是广泛的:它监督法律条文的制定和政府重大决策;监督国家法令和政府纲领的执行与实施;同时它也监督社会的正常秩序。

?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

新闻媒介不是教科书,它们所传播的知识主要是和人们当前的生活、生产、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以及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和新创造,从而使人们不断了解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还提供奇闻异事、各地风土人情、文娱节目等趣味性内容,让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得到身心放松。

?

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

我国的新闻媒体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模式。新闻媒体在恪守党性原则的同时,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传媒业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兴的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的骨干,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三、论述题(25分×2=50)

?

??1.?简述和评价麦克卢汉的理论

解析:麦克卢汉的理论是比较基础的题目。作答时可以基于理论内容进行拔高,将其与当前的媒介化环境结合起来,为自己的答案增加亮点和深度。

?

麦克卢汉作为20世纪媒介研究的杰出思想家,提出了深具影响力的媒介理论,其深刻的洞察力和跨学科的思考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媒介与文化互动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包括“媒介即信息”、“媒介即延伸”以及“地球村与内爆”等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共同构建了一个新的思考框架,为我们探讨技术、媒介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

(一)媒介即信息

(二)媒介即延伸

(三)地球村与内爆

(四)热媒介”与“冷媒介”

?

二、评价

?

(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

(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置身于新的世界,我们需要新的理解。在数字化时代回看麦克卢汉的技术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其在呼唤人们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规训、感官截除以及历史变革。他的媒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冷思考,引导我们超越技术的表面现象,为我们深入思考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框架, 助我们理解技术如何改变了人类的感知、互动方式和社会结构。

?

??2.?评价一下“媒介全面满足受众”这个说法

解析:评论题,一定要先评论再论述。表明自己态度后,再进行论述。

?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媒介平台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受众在接收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的同时,加强了对新媒体平台本身的使用,让受众新的需求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寻求到了“满足”。但“媒介全面满足受众”这个说法有失偏颇,过于绝对,笔者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

?

一、媒介一定程度满足受众

?

(一)受众地位上升,参与信息制作

(二)公私领域界线模糊,舆论监督力量凸显

(三)受众议程设置作用明显

?

二、媒介对受众的反噬

?

(一)“容器人”的出现,现实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二)娱乐至死,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

(三)透明社会,网络暴力、谣言等时有发生

?

新媒体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公众表达意见、舆论监督有显著的权能扩充与能力提升,但公民是否在使用、接近媒介时达成底线共识、发挥理性意识等有待商榷,仍应以流动和发展的观点看待,既要看到它的不足与乌托邦的意味,也应看到媒介与受众的坚守——民主与理性,所以媒介只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并非全面满足。

?

四、新闻评论(25分)

?

材料:人大立法中学把体育纳入考试

解析:略。

?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

一、名词解释(5分×6=30分)

?

1.?舆论引导

?

舆论引导指的是对社会舆论的评价和引导,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即新闻媒体劝服大众尊重、遵循、实行法规、社会公德及政府的方针、政策,达成社会共识,形成共同行动。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当下舆论引导的困境在于:频出的舆论热点让引导应接不暇、舆论的众声喧哗让共识更难达成、跑偏的舆论话题干扰议题聚焦深入等。对此,政府和媒体要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掌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注意适度引导。【定义+功能+意义+困境+解决措施】

?

2.?媒介

?

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是,媒介一词具有多义性,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概括起来说,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这两种含义指示的对象和领域是不同的,但无论哪一种意义上的媒介,都是社会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要素。综上,媒介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传递或采集加工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或组织机构。【定义+意义+总结】

?

3.?信息茧房

?

信息茧房是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它指的是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信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信息茧房是在个人的信息选择与数字技术支持下,算法、人工智能和过滤气泡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受众处于信息的自循环之中,易导致个人信息接受的“回音壁”加剧、个体认知失衡、群体极化、新闻价值异化等系列问题。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正让“信息茧房”变得前所未有的巨大与坚固,我们有必要意识到用户在利用新媒体获取自己的信息时,往往沉浸在各自的“信息舒适区”难以自拔,故步自封。【提出+定义+形成+反思】

?

4.?新闻真实性

?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准确度,具体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新闻真实包含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两重层面。具体真实要求每个单篇的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符合新闻事实。此外,新闻真实还需要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反映出整个现实的真实,即整体真实。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从整个现实出发,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审时度势,描绘出整个时代的真实图景和发展趋势,能真正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新闻是对事实的叙述,事实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定义+层面+要求】

?

5.?把关人

?

把关人是库尔特·卢因通过对大众媒介“传播者”角色的研究而得出的一种传播理论。把关人又译为“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把关”过程的实质包括大众传媒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活动;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的实质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得到传播;媒介的“把关”是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总体上是媒体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把关人也在发生变化:把关主体多元化;把关环节后置;把关难度加大等。【提出+定义+实质+嬗变】

?

6.?暂无

?

二、简答题(15分×3=45分)

?

??1.?人际传播在新媒体中的嬗变

解析:理论嬗变题,一定要结合当下的媒介环境作答。

?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主要是指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直接的信息交流活动,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传播的嬗变有:

?

一、技术和平台依赖性

二、交流对象的广泛性

三、交流手段可选择性

四、传播情境的虚拟性

?

??2.?党性原则内涵

解析:常规题,可以用例子、名人名言来增加亮点。

?

党性一词由马克思、恩格斯在1847年指导《德意志——布鲁塞尔报》时,在一封对读者的公开信中提出。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第一观念,是总体性、指导性的观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和最重要的体现。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等,都是以党性原则为红线贯穿于整个新闻宣传思想中。

?

一、党的喉舌:宣传党的思想方针政策

?

“喉舌观”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观点,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要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引导社会公众实现政策落地,推动社会良性发展;但与此同时新闻媒体也是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将社会上人们的新实践、新问题、新情况及时交馈,媒体在促进上情下达的同时,也推动下情上达,实现社会良性互动。

?

二、党媒姓党:无条件受党的领导

?

媒体姓党是历史的传承,是新闻舆论的优良传统。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会议就明确指出宣传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置于党的统一领导之下。从党的第一份报纸《向导》开始,党的报刊就始终与党风雨同舟,党的媒体始终与党密不可分,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党的发展。而在新时代,虽然媒体所处的环境日新月异,但坚持并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是中国新闻媒体的“根”和“魂”。

?

三、坚守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新闻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思想,并在新闻工作中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另一方面,新闻媒体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通过新闻报道传播给公众,并引导公众将党的思想和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

??3.?谈谈你对谣言的看法

解析:开放题,可以从特点、表现、原因、措施等角度择一即可,并且要结合当下网络环境作答哦~

?

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已经被官方辟谣的信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谣言可以跨越地域的疆界、可以跨越语言文化的束缚,进行散布式自由传播。从传统谣言到网络谣言,它们出现的原因有:

?

一、权威信息缺失、滞后或模糊

?

谣言往往是基于一定的事件,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当这些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权威信息又没有及时出现,就为谣言提供了发展空间。如果对于谣言尤其是网络谣言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受众最需要了解事情真相的关键时期,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发布,或者采取简单封堵的方法遏制网络谣言的蔓延。那么,在权威信息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够的情况下,网络谣言则易于占据舆论阵地,谣言包括网络谣言肆意泛滥,对社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

二、事实核查制度缺位,新闻与信息边界消弭

?

新媒体环境下,守门人缺位,海量信息难辨真假,事实核查制度难以落实。且受众自身媒介素养的不足,使得一般网民无法区分信息与新闻的界限,错将信息、谣言当新闻,最对于媒介中信息全部打包接收,而没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为谣言提供温床。

?

三、社会负面情绪的宣泄

?

谣言作为未经证实的信息传播,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定的社会群体情绪,成为社会环境中各种复杂因素的表征。当前我国社会尚处于转型时期,一些社会问题,矛盾依然存在,一些社会群体存在着一定的社会负面情绪。事实真实与否已并不重要,而是通过参与网络谣言的传播来表达自身的社会负面情绪。比如哈尔滨“宝马撞人案”,杭州“富家子飙车”等事件中在网上盛传的“领导亲属”,“权钱交易”等谣言,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中的“仇富”,“仇贪”心态。部分网民通过对这些网络谣言的参与、传播,宣泄着自身的社会负面情绪。

?

三、论述题(25分×2==50分)

?

??1.?老人融入数字生活的措施(至少提3个案例)

解析:此题属于常规题,考点为“老年数字鸿沟”,实质上考察的是弥合老年数字鸿沟的措施,对于这样大分值的论述题,一定要多答方面,可以分析老年数字鸿沟存在的原因来谈具体措施,确保答题思路的完整性。另外答老年数字鸿沟的原因可以从“abcd”、“接入沟、使用沟、知识沟”等角度作答,一定别忘了提案例。

?

数字鸿沟的概念起源于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发表的一篇题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其更多地表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差异所导致的信息鸿沟。随着技术的深入发展,老年群体在数字媒介时代的代际断裂、信息障碍等,形成了较难弥合的“数字鸿沟”,笔者将从数字鸿沟的表现“abcd”角度分析老年人存在数字鸿沟的原因以及措施。

?

一、老年人存在数字鸿沟的原因

?

(一)access:文化隔阂下的网络“失语”

(二)basic skills:受教育程度低下的思维固化

(三)content:网络场域中话语平机下的文化壁垒

(四)desire:老年人信息回避、使用意愿低

?

二、老人融入数字生活的措施

?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生活的覆盖率

(二)代际支持与数字反哺, 助老年全体融入新时代

(三)社会朋辈内部互助,实现信息时代的再社会化

?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者》提到,老年人是数字难民,年轻人是数字的原住民。当技术浪潮推引我们向前时,老人被时代抛弃了。弥合老年“数字鸿沟”,加速我国社会迈向信息化背景下的积极老龄化阶段是当前面对的现实课题。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制造了鸿沟,也能够为弥补鸿沟赋予良机。我们在为数字时代欢呼的同时,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和每个个体都应思考如何弥补鸿沟, 助落后于时代的群体。

?

??2.?新闻失实的表现(至少提3个案例)

解析:常规题,可以用例子、名人名言来增加亮点。

?

新闻失实又称为假新闻,指的是以不实的“新闻事实”而报道出来的“新闻”,李良荣教授将新闻失实的具体表现概括为五个方面: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要件残缺、隐瞒事实;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因果不符。笔者将从以下方面论述新闻失实的表现。

?

一、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二、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三、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四、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五、因果不符

?

伴随着个人在社交媒体的参与度越高,互联网用户也需要提高网络与新闻素养,增强新闻辨别的能力。而媒体作为公共利益的捍卫者,应当追求有力度、有温度的报道。新闻失实不仅是失去受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也是损坏媒体自身的公信力,随着新闻媒介主体的多元化,通过法律、行业自律等方式,尽量减少新闻失实现象,坚守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

?

四、消息改写(25分)

?

材料:经济报关于长江流域的砂石矿山

解析: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