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尔凯郭尔 /

一个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知道来自自己心灵的痛苦究竟是病,还是罪。
——克尔凯郭尔《非此即彼》

引言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年5月5日—1855年11月11日),又译祁克果(该译名贴近丹麦语发音),丹麦哲学家、神学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也被后世誉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先驱”。

克尔凯郭尔习惯以不同的笔名写作,以此表达自己对统一性叙事、教条主义、社会权威的反抗,他的文风也是片段式、非体系的,多以札记和文学小说的形式呈现。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与他的个人生活境况是分不开的,生活与时代共同促成了他独特的哲学运思方式。克尔凯郭尔最早主要接触和研习的是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尼采和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哲学也滋养了他。但是最终他走出了黑格尔的思想,并且以之为激烈批判的“靶子”——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将个体降为低级别的环节,扼杀了作为个体的人。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唯有每个人作为个体的存在才是最独特、最真实的存在,哲学思考的进路就是从个体的人出发,最终走向上帝的怀抱。可见克尔凯郭尔对个体及其生存意义的关注与苏格拉底对个体以及城邦生活的关怀是非常相似的,我们今天就主要了解这位哲学家如何将他的“思想”与“存在”合二为一。

克尔凯郭尔的故乡——丹麦的首都、港口城市哥本哈根
克尔凯郭尔的代表作品有:《非此即彼》(1834)《恐惧与战栗》(1843)《重

复》(1843)《哲学片段》(1844)《生命的阶段》(1845)《非科学的结语》(1846)《致死的疾病》(1849)《基督教的训练》(1850)等。
人物生平
早期:1813-1829年?
在1813年的初夏,丹麦哥本哈根市区广场的一幢街景房内传来婴儿的啼哭,克尔凯郭尔出生了。他的父亲马克·彼得森·克尔凯郭尔(mark peterson kierkegaard)虽出身寒门,但十分精明,经商致富,为家庭提供了优渥的物质条件;不过,他也常为贫穷时诅咒过上帝以及有过通奸行为而自认有罪,担心上帝惩罚,惶惶不可终日。母亲安妮·隆德(anne lund)曾是父亲的家庭女佣,后来和父亲结了婚,在之后的婚姻岁月中陆续生育了7个子女,负责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起居照料。克尔凯郭尔排行老七,他的父母老来得子(时年父亲56岁,母亲45岁),对这个体质孱弱、腿脚有些问题的儿子宠爱有加。

在克尔凯郭尔的童年时期,影响他最深刻的人是他的父亲。善良勤劳的母亲安妮虽然竭尽所能给予孩子们生活上的饱暖,却因为缺乏文化修养与教育素质,没有能力关照他们精神世界;父亲则恰恰相反,他时常邀请社会名流与谈,文化界的人士是他家的座上宾,这种氛围在无形中熏陶和拓展了克尔凯郭尔的眼界。在教育方面,克尔凯郭尔的父亲自视为一名虔敬的基督教徒,因此他也要求子女们从小就做祷告,了解和学习圣经。父亲的负罪感也传递给了儿子,以致孩子同其父一样终生都为有罪和受惩的宗教情感支配。他后来在日记中谈到:“我早年的全部生活环境笼罩在最黑暗的忧郁以及最阴沉的压抑的迷雾里,竟至于弄成我现在的样子,实在是没有什么奇怪的。”

英俊而忧郁的克尔凯郭尔(青年时期)
在中学读书时,克尔凯郭尔因为行为怪诞、体弱,会受一些同学的排挤、欺负。一开始他陷入困境,但很快他发现自己观察、理解能力超群,能够快速发现对方性格上的弱点,并且口才伶俐,因而能以犀利的言辞来“回怼”施暴者,小伙伴们不经意就会被小克说到痛处、感受到巨大的精神攻击,十分难受;因而渐渐地大家更自觉地远离他,这又使得原本孤僻的小克更加孤僻了。出于家庭的宗教习惯,克尔凯郭尔日常只能穿着基督教的服饰上课,大家笑他是“唱诗班的儿童”,觉得他的样子非常滑稽。克尔凯郭尔在后来的札记中也提到自己当时的心境,他甚至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而完整的人”,唯独有一种卓越而狡狯的机智作自我保护的武器。

克尔凯郭尔童年时,丹麦国内正处在经济、政治和军事风雨飘摇的时期,不过在数十年间,丹麦经历了政治改革,科学技术方面也获得了长足进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政治、文化等方面也呈现繁荣景象,丹麦迎来了它的文学黄金时代(1802-1830年)——彼时海伯格、安徒生、奥伦·施莱格尔等丹麦文学艺术家大放异彩,文坛作家们以文学为“武器”,批判平庸的社会现实与乌合之众,抨击启蒙运动所造就的那种理性化的、抽象的、世界化了的人,转而强调人的个体的感受,极富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这些思想在无形中也影响了克尔凯郭尔对作为个体的人的看法。

?中期:1830-1847年?
直到17岁进入哥本哈根大学读书后,克尔凯郭尔才发现自己可以更充分追求真正喜欢的东西了,身体上的缺陷也逐渐被思想上的追寻所覆盖,让他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灵魂。

在哥本哈根大学读书期间,克尔凯郭尔十分用心地钻研文学和哲学,他深入地研习柏拉图、黑格尔等人的哲学著作,广泛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喜剧、浪漫派的各路文艺作品。除此之外,他的爱好是听莫扎特的音乐和买衣服,陶冶身心的同时,他习惯将自己打扮得衣冠楚楚。只不过在大学期间,克尔凯郭尔还是传承了“一片孝心”,他遵循父亲的意愿修读了神学。然而就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故——母亲去世,哥哥客死异国他乡,姐姐也意外离世。接二连三的至亲离世对于克尔凯郭尔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他在札记中提到“自己的童年在二十二岁时结束”。就在这段时间,他还意外发现苍老的父亲一直藏起自己“伪善”的一面(原来在幸福的家庭背后,父亲掩盖着自己多段不为人知的婚外恋),但是他又不得不为父亲保守这个秘密,这种分裂的情绪导致克尔凯郭尔对父亲产生了厌恶。

后来,一段迅猛而短暂的爱情给予了克尔凯郭尔片刻慰藉,他生命中出现了唯一的一位“缪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雷金娜·奥尔森,这位女孩也是克尔凯郭尔多数哲学作品的灵感来源。比如在《非此即彼》(1843年出版)中,克尔凯郭尔自比于安提戈涅(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一位女英雄),安提戈涅带着父亲的“秘密”无法全心全意地爱人,认为唯有死亡才能开解这种痛苦和悲剧。克尔凯郭尔觉得父亲在自己心中那轰然倒塌的形象也像一把沉重的枷锁,牢牢地套住了自己,他开始担心自己会重复父亲的命运轨迹,不仅无法自救,而且最终会变成一个伪善的人。克尔凯郭尔在内心的纠葛之中选择向家庭外部寻求希望,于是他向心爱的雷金娜主动求婚了,雷金娜也十分欣赏和喜欢他,欣然答应了婚约。原本会是一段两情相悦的爱恋,但是克尔凯郭尔却因为内心无法治愈的痼疾而始终难郁郁寡欢,情绪低沉。在一小段时间后,他突然告诉雷金娜自己想退婚,同时解释并不是因为不爱她。(ps:彼时的丹麦,退婚对于年轻女性而言是非常有损于声誉的事情)。克尔凯郭尔反复无常的态度令雷金娜十分伤心和不解,可是他的心又始终难以在亲密关系中敞开,长此以往对于雷金娜来说也是一种折磨,于是她在纠结中选择了放弃。克尔凯郭尔亲手终结了自己的爱情,然而在多年之后他仍然表示非常怀念雷金娜(当时雷金娜已经与他人结婚)。这种哀伤的爱情观也是他日后完成《恐惧与战栗》以及一系列札记(后被整理成《日记》而出版)的源头,克尔凯郭尔对《恐惧与战栗》这部作品十分满意,同时他也认为其中所论及的内容不单纯是戏谑之作,反而是最严肃的问题,它关乎个人最为真实、最为隐秘的存在。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一角风景
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十年之后,克尔凯郭尔以《论反讽概念》(1840-1841)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其中专论一个核心问题:反讽。克尔凯郭尔从苏格拉底的反讽概念出发,以柏拉图的对话集《斐多篇》《会饮篇》《申辩篇》等为依据,提出哲学正是可以透过一个小小的反讽概念去洞悉理念的全貌,了解理念自身运动的历史,最终克尔凯郭尔认为苏格拉底的反讽传递的是一种主观的、无限否定的立场,不过这个时期他的思想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还是非常接近的。后来他的密友波森吐露,这篇论文使得克尔凯郭尔真正明白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以及他自己在世界上究竟可以做些什么事情。直到《非此即彼》(1843年)出版,克尔凯郭尔开始展现出他的思想与黑格尔彻底分裂的地方——“非此即彼”正是要作出一个绝对的选择,它是通往天国的道路;黑格尔辩证法式中“亦此亦彼”的内涵则是一条导向地狱的道路。后来写成的《附言》(1846年,《<哲学片段>一书最后非科学的附言》)则特意传递一种“非科学性”,意在与黑格尔的“真理是科学的体系”形成某种对峙。

就在克尔凯郭尔准备以《附言》作为人生中最后一部著作,正在进行整理出版等收尾工作时,他遭遇了一件对自己来说非常严重的丑闻(后来研究者称之为“《海盗报》事件”)。原来当时一份名为《海盗报》的刊物反常地大赞克尔凯郭尔的作品,而这份刊物主要的风格就是打趣、八卦和娱乐性的,克尔凯郭尔顿时觉得撰稿人在嘲讽自己。于是他也毫不客气地写文攻击了撰稿的缪勒,这一做法也导致对方舆论风评变差,甚至在工作方面失去了教席竞选资格。克尔凯郭尔没料到自己的做法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几个月(1846年1月开始)又有撰稿人施密特等人陆续写稿八卦他的生理残疾、性格怪癖、悔婚等诸多个人隐私,还附上了嘲笑性的漫画,一时之间克尔凯郭尔觉得自己成了公众的笑料,他敏感的内心之中翻起暗涌。这一事件让克尔凯郭尔意识到,大众、集体始终是盲目的,他们只会人云亦云,全然没有独立的判断力。自此之后,克尔凯郭尔就开始厌恶众人,反感庶民,这也导致他变得越来越自闭、不再愿合群。“《海盗报》事件”也成了克尔凯郭尔后期思想转折的一个契机,他开始反思,认为“苦难”是宗教赋予自己的某种“使命”,自己必须重新去解释和理解宗教信仰。

丹麦发行的“克尔凯郭尔”纪念邮票
晚期:1847—1855年?
克尔凯郭尔人生的后几年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反对教会对基督教教义的解释,并且试图给出自己独特的阐释方式。在这个目标的驱使下,克尔凯郭尔从1847年开始主要写作《爱的作为》《基督教讲话》和《作为作家的我的工作观点》等一系列具有宗教意义的作品,而《致命的顽疾》(1849年)则深入解释“绝望”这一概念。克尔凯郭尔认为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而自己余生的使命就是向世人说明如何身体力行地做一个基督徒,但是他的这些慷慨激昂的想法换来的只是社会的冷漠以对,家人的不理解,他觉得时代是错的,自己的存在也是一个错误。后期的他不再与人来往,上街散步也打着伞遮住自己,碰见人和自己打招呼也不理睬。

直到1955年的深秋,克尔凯郭尔在散步时重重地跌了一跤,被送到医院时,因为耽误了救治时机下肢已经瘫痪,他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但即便此时,他也只允许唯一的密友波森前来探望。在遗言中,克尔凯郭尔告诉波森,他爱所有人,但是无人能体察他这一生究竟是如何痛苦,就像他在《非此即彼》中所说的,我的生活是绝对没有意义的,如同黑夜一般死寂。克尔凯郭尔将生活的本质视作荒谬的,关于人生也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那样痛苦、矛盾和无端,克尔凯郭尔也许未曾料到,“被嫌弃的克尔凯郭尔的一生”会为身后人所记忆。

轶闻趣事
有个小兄弟叫“叉子“??
虽然克尔凯郭尔的身体非常羸弱,但是他的内心是非常坚韧的,任何时候都不肯轻易服输的。据说有一次家庭聚餐的时候,这个瘦弱的小家伙坐在餐椅上总是夹不到菜,不像其他小孩那样得不到就哭哭啼啼,转而寻求父母爱的安慰。克尔凯郭尔拿起叉子,站起来对着食物严肃地宣布:“我是一把叉子,就是要把你叉住。”

于是从这次之后,克尔凯郭尔就从家人那里得到了一个可爱而勇敢的外号——“叉子”。

? 培养一个学术大佬需要高端的生活条件??
上大学之后克尔凯郭尔终于过上了“放飞自我”的独立生活——在生活习惯和信仰方面父亲的阴影再也罩不到自己了——他不用再过清教徒式的日常生活,也不用再穿得像“唱诗班的儿童”,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

克尔凯郭尔的主要开销都用来吃穿打扮,还买各种漂亮的家具来装修房子。他平时非常注重外在形式,没事就去逛街添置行头,有时候没钱了,即使赊账也要购买成套的衣服,吃饭也得吃上好的食材,比如他最喜欢吃带馅的羊羔肉,还要配品质上乘的葡萄酒。于是每隔一段时间他的父亲就会收到一大笔待支付的账单,但是回想一下自己又并没有什么消费,最后才想到是“败家小子”。

西装革履,眼神忧郁的克尔凯郭尔
虽然克尔凯郭尔喜欢买衣服,但是他并非不学无术,相反,小克同学非常刻苦地钻研学业,是个注重仪式感的“学术卷王”。可以说,吃穿用度方面的讲究也证明了克尔凯郭尔这个人是追求完美的,不仅要有思想,也要有帅气整洁的形象。

不过后来克尔凯郭尔也进行过自我反省,这种奢侈的生活好像不太符合福音书的教导,然而最后他还是宽慰自己,只有良好生活条件才是保证自己进行学术创造的基础。

重要思想
个体的存在。
克尔凯郭尔深刻地批判“理性”以及它所代表的普遍知识,其中特别是黑格尔和柏拉图的哲学(柏拉图在现象世界之外设定了一个理念世界,其中理念代表着最普遍的知识、最高的真理,理性是认识真理、通达理念世界的唯一方式;黑格尔则从绝对精神出发,将绝对精神自身的运动理解为概念由低到高、由贫乏到丰富、由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运动的内在过程,最终意识外化为自然、成为理念/绝对精神)。与之相反,克尔凯郭尔认为理性和概念无法反映人的生命,我们应该回到苏格拉底,关注真实存在的人,注意活生生的“个体”。这是因为最根本的存在只是个体的存在,即个体有意识地选择并且参与到行动中,意识及其主观性是每个个体最独特的地方。

主观真理。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真理是意志行动的“主观”创造,因而不存在一个绝对确定的、“客观”的真理。一方面,在对真理的态度方面,克尔凯郭尔推崇苏格拉底的精神——自知其无知,因此人不能凭借理性去彻底认识和掌握真理。另一方面,人格的发展相较于智力更为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从人和人群的联系中发展出“个体人格”。这是因为人群智慧会消解个体,并且会破坏个体的本性,使得个体丧失自我。所以真正的出路是从个体出发,并且把个体的生命和上帝联系起来,进行内在的、私人的沟通。个体与上帝的结合需要经历美学、伦理和宗教三个生命阶段。

生命历程三阶段。
克尔凯郭尔认为,自我从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的发展就是通过“选择”而行动,最终逐步将自身的个体性实现出来。第一阶段即“美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个体根据本能冲动和情感行事,享受着感性感官的快乐。由于这个阶段比较低级,自我会面临着第一重非此即彼的选择,即选择停留于此或前进到下一阶段;第二阶段是“伦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自我接受道德律的限制,例如:伦理的个体就需要接受婚姻的责任以及理性的限制。然而个体通过对这个阶段的理性认识,进一步明白了他自身是有罪的,因此又面临第二重非此即彼的选择;第三阶段是信仰阶段,上帝跟每个个体的关系是一种独特的、主观的(内在的)经验,只有信仰行为能够保障我和上帝之间的信仰关系(自我与上帝的私人关系)。克尔凯郭尔的生命三阶段遵循着“辩证法”的推进形式,可以和黑格尔的真理三阶段对比联系。

克尔凯郭尔的成名作:《非此即彼——一个生命的残片》
考研热点

在现代西方哲学科目的考察中,克尔凯郭尔(祁克果)的哲学一般被归为“非理性主义”和“存在主义”之列。他的思想主要以名词解释和简答的形式进行考察,相关真题举例如下:“个体”(南大,2018,名解)、“人生三阶段”(南大,2016,名解)、“主观真理说”(同济,2018,简答)等。

克尔凯郭尔的高频考点包括“个体的存在”“人生三阶段”“主观真理说”等。(学习小tips:从理论渊源和生活经历两方面来理解克尔凯郭尔的哲学——理论方面,可以与黑格尔及其辩证法思想、尼采和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苏格拉底对个体以及城邦伦理的关注结合起来理解;此外,还可以结合克尔凯郭尔的札记或人物传记来理解其哲学思想,例如克尔凯郭尔的《日记》、洛里的《克尔凯郭尔小传》、爱尔罗德的《克尔凯郭尔和基督教国家》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