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相 /
“天地之间,一气生生,而常,而变,万有不齐。”
——王廷相
引言
1464年,瓦剌留学生、大明战神朱祁镇驾崩,明宪宗朱见深登上皇位。十年后,也就是1474年,王廷相出生在了河南开封府封县崇化乡。王廷相十三岁(1487年)时,宪宗朱见深驾崩,弘治皇帝朱祐樘即位。弘治皇帝宽厚仁慈,勤于政事,其在位时期史称弘治中兴,而王廷相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了王廷相充分发展自己各种兴趣爱好的空间,并且最终成长为一个六边形猫奴。在政治方面,王廷相生前官拜兵部尚书(正二品)、左都御史(正三品),逝世后还被追赠少保。文学方面,工于古文诗赋,被列为“前七子”之一。在哲学上,他反对程朱理学的理气观,主张“气一元论”,被列为气学二王之一(还有一个是王尚絅)。除此之外,他在军事、天文学和自然科学方面也均有成就。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位六边形战士的发家史吧!
人物生平
? 人物介绍:?
王廷相,字子衡,号平厓、浚川。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1474)年,逝世于嘉靖二十三(1544)年,享年71岁。王廷相和之前说过的张载、王阳明等人不同,他虽然最后位极人臣,但是他本人并不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不过他的祖上在乡里以德行著称,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为“德二代”。

??早期:成绩不理想,名师 你忙??
被记载在教科书中的哲学家大多自幼聪慧机敏,王廷相也不例外。他七岁刚上私塾时,老师就发现他聪慧机敏,能做到“读书即解大义”,所以荣获外号开封一点通。他从小就喜欢写诗,并在十三岁那年开始展露六边形战士的锋芒,即因为诗写得好而出名。古代的读书人可不只是想出名,还都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具体就表现在想要考取功名建功立业。于是在二十三岁这年,王廷相参加了会试。不过科举考试可不只考写诗,并且这时候他面对的对手也不再是乡里的那些同学,而是全天下的英才,所以这次,这个天才儿童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三年后,王廷相再次踏进了会试的考场,他握紧了拳头,为自己打气。站在考场门前,他告诉自己,这三年失去的,他一定都要夺回来!然后他再次落榜了。

这次,王廷相仔细分析了自己失败的原因,发现自己并没有清晰的学习计划,于是激情报名了加油鸭(划掉,其实是进入了国子监读书),并拜师国子监老大谢铎

。并于三年后的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进入仕途。在王廷相考公那几年,北方的鞑靼部落不断犯我大明天威。王廷相上岸经过一番沉淀后,于1504年上呈《拟经略边关事宜疏》,切军政之弊,展露了自己军政方面的才能。并因此于是年十月擢兵科给事中。

威严猫奴王廷相
中期:猫奴,但只能奴一点点??
1505年,孝宗朱祐樘驾崩,武宗朱厚照即位。众所周知,武宗朱厚照最为器重的“重臣”莫过于大太监刘瑾了。刘瑾可不是一般人,作为太监的“模范代表”,他可是把该干的坏事儿差不多干了个遍,结党营私、插手军队、祸乱朝政一个都没落下。也正是因此,刘瑾也是没一会儿就会被弹劾一下,当然,王廷相也弹劾了。不过拥有了皇帝宠幸buff加持的刘瑾仿佛叠了九十九层反甲一般,被一通弹劾之后毫发无损,反倒是弹劾他的人被贬得到处都是,自然,王廷相也没能例外。

于是,从1508年开始,王廷相就开始了他的调职生涯。1508年被贬到毫州(今安徽),1509年到高淳(今江苏),同年十一月到山东。1510年,刘瑾被张永和杨一清合作扳倒,经此一事,王廷相仕途平顺了不少,不过还是没有被调回北京。从1511年到1524年,王廷相高呼一声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先后任职于陕西、山西、江苏、四川、山东以及湖广,完成了一圈完美的公费旅游(bushi)。最终,在1527年,王廷相从刚刚调入不久的四川被召回北京,入督察院管理院务,并于次年(也即1528年)任兵部侍郎,但是在两年后(也即1530年)便又被调去南京了。不过这次,王廷相不再是被贬去做县丞什么的了,而是左迁至南京任兵部尚书。

在北京任职期间,王廷相还开发出了自己的新身份——猫奴。在督察院管理院务期间,王廷相养了几只狮猫。这狮猫白身黑尾,性格温顺,且猫美声甜。用王廷相的话说,那就是“卧融轩如雪团,腾危槛若奔星”,把王廷相迷的不得了。后来王廷相到南京任职,搬到了南京的省委大院,发现南京的省委大院里面遍地都是杰瑞,并且这边的杰瑞全都是阳光开朗大男孩儿,一个比一个e,根本不认生。于是王廷相就问随行的秘书是怎么回事,秘书说是因为家里没有猫,所以才会这样子。王廷相转念一想,自己从北京过来的时候不是正好带了几只甜甜狮猫嘛!于是就把狮猫带进这个屋子里来。但谁知道这狮猫是个花架子,老鼠根本不怕他,甚至还盛情邀请它一起智慧树前做游戏。这狮猫虽然抓不了老鼠,但是至少长得好看,所以王廷相也没有过多苛责它,去集市中又买了几只猫回来,想着你不行,总有别猫行吧!哪成想这狮猫抓老鼠不成器,窝里横反倒是一把好手。新买来抓老鼠的猫都被这个狮猫给欺负跑了,根本抓不上老鼠。俗话说的好,颜值即正义!王廷相一狠心一咬牙,就把狮猫送走了。最后又买了几只抓老鼠的猫回来,鼠患才得到解决。

狮猫就长这样,看起来像黑猫警长一样,没想到这么瓜
后期:登上人生巅峰??
自从1528年被调回北京后,王廷相的仕途就开始扶摇直上,并在1534年上任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正二品)。

王廷相在京掌内台时期,还发生了一起遭雷劈事件。1539年,兴许是张角在明代复活了,大喊了一句“雷霆之诛”,也或许只是碰巧,反正雷天震坏了奉先殿。皇帝自然是怕的要命,毕竟自从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后,遇到什么自然灾害皇帝都觉得是自己的错。于是王廷相趁机上奏《天变自陈疏》,以宽慰皇帝,表示人不行先别怪路不平。“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事做的不够好,人事办好了, 才会和顺,大臣守法,然后下级官僚才会洁廉。如今官员们品行不端,贿赂的风气盛行,前朝贿赂还会偷偷摸摸,而今却正大光明。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京中大臣都这样,下面的官吏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又表示自己的职务是负责维持纪纲的,而自己不能消除这些弊端,就先罢免他自己吧。王廷相这样说本意是想阴阳一下严嵩等人,结果哪成想先帝套给刘瑾的反甲又被当今陛下套给了严嵩。皇帝听了王廷相的上奏后并没处罚严嵩,只是下旨挽留了一下王廷相。

1541年,翊国公郭勋因贪污而获罪,王廷相因与郭勋共事过而被牵连,最终以“朋比阿党”的罪名被罢官为民,1544年在家中病逝,享年71岁。1567年,王廷相被恢复官位,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肃敏。

兵部尚书王同志
重要思想
?“气一元论”?
王廷相继承并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论,对于程朱学派的理在气先学说提出了明确的反驳,对于道学把君臣父子等伦理关系看作永恒先验的观点也提出了理论上的质疑。

王廷相认为气是唯一的实体,天地万物都是气所构成的。他提出了“理载于气”的命题。“气”指原始物质,“理”指物质变化运动的规律。他明确肯定理在气中,而非气的根源。气是永恒的,永远没有消灭。物有生成与毁灭,而气却没有。在这里,他提出“气未尝减”的学说,即认为物质总量是永恒不变的,这是关于物质不灭的明确命题。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元气是最根本的,没有在元气之上的东西。元气即混沌未分化的原始物质,是最根本的,道、理,即寓于气中。

他将张载的气学思想引入元气论,从有无、虚实的关系上探讨作为宇宙万物之源的元气论的基本特征,进而发展了元气论。认为元气虽为“不可以象求”的太虚,但并非虚无,而是“实有之物”。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天地万物,皆由实体之元气而化。

?“对先天知识的批判”?
王廷相否定了先天之知,他认为,人心有精神活动,这精神活动具有思维的作用,这是认识的必要条件;但必须凭借感官的经验,才能有所认识。诸凡关于万事万物的知识,都是出于经验,而不是天生的。但他不敢否定圣人生而知之的传统观念,而是把圣人生而知之仅仅限于道德意识方面。

他看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认为一切知识必须凭借见闻和思虑,知识就是见闻与思虑的结合。不存在超经验超思维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来自见闻。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强调认识必须凭借感性经验。伦理道德的认识不是先天的,事物变化的认识也不是先天的,必须凭借经验。同时,仅仅有感性经验是不够的,必须要用思维加以分析,而仅仅分析道理也还不够,必须把道理运用于事情上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王廷相还特别强调行的重要性。知就是致知,即求知活动,行就是履事,就是实际做事,其中包括日常生活、道德行为、政治活动等。他批判程朱陆王两派的弊病是脱离实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考研热点
王廷相虽然在明代是一位全能型选手,但是在哲学考研中却一只都是个“小透明”。近两年只有西南交通大学在23年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考察过“王廷相”。如果把目光放远的话,14年山东大学曾考察过“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此外,不少学校考过“宋明气学”或“宋明理气关系”的大题,这种题目作答时也可简要加入王廷相的气论思想。鸭鸭们后期分析真题时,如果发现学校考过王廷相的相关知识,可以进行着重了解以防万一。报考其他学校的鸭鸭作简单了解即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