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找工作的话题一直以来备受网络关注,在人们的印象里,拿到一个理想的offer从来就不容易,而新传学子的毕业求职季,也常常被贴上“内卷严重”的标签。
前段时间,有一位今年夏天即将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新传研究生小福,她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找工作,8个月时间里,一共投递了70份简历,绝大多数是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或有事业编制的主流媒体。今年4月,她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自己心动的offer。
小福的这段历程绝对不算轻松,这似乎也是毕业生求职的常态了。在外人看来,这样一个鲜活的案例,凸显了如今新传学子就业的难度,以及年轻人对于稳定工作的向往,但实际上事情和我们想象的还是不太一样。
以下为小福的自述整理。

不孝有三,无编为大?
我本科读的并非新传相关专业,大三的时候萌生了学新闻的想法,当时身边有一些已经在中传读书的朋友告诉我,中传老师不会太在意本科的专业,反而会觉得更宽泛的知识积累对于一个新闻人来说是好事,所以我后来去报名了中传的研究生考试。
第一年我没有顺利上岸,第二年在第一年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知识进行了深度的复习后才考上中传。
关于找工作这件事,其实我研究生刚入学的时候就有要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想法了。根据我个人的观测,同专业同学在就业方向上主要分为非常明显的三类:一是选择去互联网企业,二是在备考公务员或事业编,三是去了主流媒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自己的同学圈子里,我觉得备考公务员的比例非常大,一开始以为只有身边一两个,问了一下才发现可能我们专业70%的同学都在做准备,学校有不少博士也会考公。
我没有考虑过市场化的媒体,觉得他们也看不上我,我所知道的去这类媒体实习的同学,大部分都是我们学校的男生,女生很少。
其实老师并不会强调大家一定要去哪个单位,但在毕业招聘群里会发更多事业单位相关的招聘信息,包括宣讲会也多是这个方向相关的。
我自己之所以选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这个就业方向,有几个原因,首先是父母的影响,从小就觉得公务员或事业编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有很多同学可能跟我一样,选择工作是受父母观念的驱使,虽然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自己可能感觉不到。记得去年有媒体统计过秋招情况,当时看到一句话让我印象比较深刻,叫作“不孝有三,无编为大”。
之前(对这种观念)也有抵触情绪,但让自己坚定下来的原因可能就是疫情,这可能是导致我坚定选择的第二个原因。就业环境严峻,近两年互联网公司受影响也很大,如果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一旦被裁员,工作就不是很好找了。

“躺平”之前,先得去“卷”
去年8月,在结束互联网公司的一段实习之后,我就开始找工作了。我有一个excel表统计自己的投递单位和进程,一共投了70个单位,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也有各种日报和广播电视台。
这些单位首先会审核简历,再确定能不能参加笔试,之后才是面试。有30家左右的单位给了我笔试机会,但进面试的也就五六个,有3家给了offer,最后我选择了一个中央直属机构的工作。
至于投70个简历这件事,我觉得海投是现在学生都会做的,我的师哥师姐们也都是这样做的。最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对于新闻传播的学生来说,一旦选择了考公,就几乎是孤注一掷的,但如果只是国考和京考,一旦考试失利就没有工作了。俗话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假如说我有十个鸡蛋,就需要把它放在十个篮子里面,就是一个概率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到最后已经非常机械

化了,只要看见一个事业单位,可能也不会去考虑这个工作我是否喜欢,我想的是如果不投,连考试的机会都没有,但是如果投了就还有一丝希望。
加上对就业确实会有一些焦虑,因为互联网有春招,还有暑期实习生转正留用,所以一些同学会很早拿到offer,有同学也会晒出来。但是对于考公的同学们来说,最后的结果没出来,谁也不知道能否考得上。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去了事业单位就是“躺平”,但“卷”和“躺平”对我来说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想要去“躺平”,首先得去“卷”,如果不跟数万人争夺这份工作的话,就没有机会去“躺平”。
我认识一位在疫情第一年找工作的朋友,本来拿到了媒体的offer,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没有了,最终去了事业单位。他一开始特别不想去(事业单位),觉得这个工作跟他的专业不符合。但上了一年班之后跟我说事业单位真挺好的,按时上下班,还有周六周日可以出去玩,而在媒体工作的朋友们却很少在休息。他现在觉得有时间去休息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好,这可能也是我自己的一个追求吧,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相对的“躺平”吧。
新传就业,有难有易
现在很多学新传的同龄人的就业压力可能都比较大,但是对于新传专业的就业形势,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个人印象中新闻学、传播学这类会更有优势。
有一些用人单位对于新传专业划分不是特别清楚,而且每个学校的划分也很复杂,所以不少单位就觉得新闻学的学生会更契合他们的工作岗位,甚至会直接在招聘通知里写学科代码,只要“050301”和“050302”,也就是新闻学和传播学。如果专业不符合他们的招聘要求,连笔试资格都没有。
还有一些单位对专业比较了解,就会在招聘里写“新闻传播学类(0503)”,对具体专业的要求不是那么严苛。整体上来看,大多数单位还是会选择以“新闻传播学类”为限定,可能这样会有更多的人能够去报考,单位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当然这个竞争的难度也会更高。
参加了这么多面试后我也发现,有些用人单位其实对全国的新闻传播院校不是特别了解,他们可能也只能去了解排名比较靠前的学校,会觉得这些学校的学生比别的学生更适合他们的岗位。
就专业对口的传媒一线方向来说,整体感觉大的媒体平台都非常看重实践经验。我们专业内有极少数的男生,他们非常非常优秀,可能研究生三年去了很多家媒体实习,毕业后才有那样的“资本”去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至于男女生就业难易程度的问题,之前我师哥师姐找工作的时候,确实有人会发朋友圈抱怨就业市场存在一些性别歧视的情况,当我自己开始找工作之后,或多或少也感受到了一点。比如有的媒体可能在过简历时会筛掉女生,或者女生只能去分部。有一些岗位会让男生报一个代码,女生报一个代码,分开招聘,但如果不分开招聘,面试的时候面试官更倾向于选男生。不过再次强调哈,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感受和见闻,比较主观。

不做传媒,依然感恩
在固有认知里,我们这个专业的对口就业方向是进入媒体行业,虽然我最终没有去媒体,但仍然觉得这个专业赋予了我很多东西。
最大的积累是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能力,比如采访是一项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工作,这样的经历实际上对我的工作面试是非常有 助的。
除了找工作上的具体 助,这个专业还带给了我一些别的东西。我记得本科的时候,需要跟那些数字打交道,然后出一个结果,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但是新闻传播这个行业是站在时代的前沿的,需要去获取最新的新闻热点,保持很好的新闻敏感性,捕捉社会上那些比较新鲜的东西。
还有一个就是社会责任或者说个人价值实现层面上,新闻记者可以通过自己的镜头和文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到新闻现场发生的那些事情,为人们解答疑问,我觉得这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实现。
另外,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理想这个东西,在不少同龄人心中还是存在的,虽然最后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去了媒体一线,但是大家当初选择了这个专业,心底还是有那份对新闻的喜爱和崇敬的,只是我们最终都要面对更多生活上的压力。
最后,分享一些找工作心得
回顾下来,从去年七月份开始找工作,到今年的四月份确定了要去的单位,我一共经历了大概八个月。虽然听起来很漫长,但是每一天都在备考,不停参加各种考试,时间都被考试填满了,就不会觉得过得特别慢,反而会觉得还有很多没有复习完,时间不够用。
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比如今年2月通知毕业论文盲审,那个时候我的论文还没有给导师看,自己又在准备各种招聘考试,整个人就很崩溃,每天都在家里哭。直到后来学校又发通知说答辩分两批,第二批同学比第一批延迟一个月,才又多了时间写论文。
不过,由于我找工作比较早,录取也比较早,加上导师也支持我找工作,所以整个过程相对顺利,录取后也还有时间再改改论文,但还有很多同学现在还在改论文和找工作之间挣扎。
如果要总结找工作的经验的话,我觉得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目标,比如我很早就有了要考公或去事业单位的打算。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第二步是按照这个目标找实习,如果你是想去互联网,那你肯定要多选择去互联网公司实习,这些实习经历会让你更符合大厂的要求;如果决定去主流媒体,就多去新华社、《人民日报》这样的单位实习,这些实习经历会让你对媒体的工作有更好的了解;如果是认准了去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就多去了解国家的一些政策,包括在学校可以更多接触这类工作,有助于锻炼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实习和锻炼带来的提升和收获,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每个人的经历也都不一样。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你又有了新的想法,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不断修正的过程,但只有通过历练才能够更明确自己的目标。在有了经历的提升以后,第三步就要把经历带来的能力提升尽量呈现给面试官了。
最后,祝愿每一位新传人都能顺利找到自己心仪的落脚点。
转载来源:全媒派
编辑:小石
责任编辑:冯佳瑞
1.
2.
3.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