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考研内卷化越来越严重,上岸成功率有多大?洛阳寄宿考研

内卷这个概念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提出,被用于描绘社会或文化模式的停滞不前,局限于自身内部的复杂化转变而无法

变成更新的形态。

学者黄宗智又将内卷应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把它的内涵概括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有限资源投入无限的人力,结果导致边际效应无限递减。由此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在进入互联网语境后,内卷的涵义又获得了新的拓展,常被用来描述个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投入更多的努力却无法获得等价回报的状态。所有人都陷入了“囚徒困境”中,因为无法信任彼此而互相揭发,都从个人利益角度做出最优选择,但最后利益仍遭受了损失。

内卷这个词语虽然是近些年才普及流行开来,但内卷这种现象却盛行已久。

内卷的“日常”

如果学院文件要求综合成绩排名前百分之十的同学才有机会拿到奖学金,才有机会保研。

那么一部分同学为了提高自己的绩点而争取发言机会增加平时分,把一千字的课程论文写到三千字,把平淡的pre尽量做到高分精彩,为了增加自己的综合素质分,积极参加各种可以加分的活动,竞选各种职位,参加各种有利于评比的比赛。即使自己并没有兴趣,更感受不到乐趣。

这样的同学一多起来很容易造成班级内部的严重内卷化,而这种隐形的内部较量也容易使班级的氛围变得怪异起来。

有些同学也许觉得自己的论文和作业也有认真写,为什么分数就是不够高?很简单,往往是自己没有认识到”内卷化“。

在普遍刷绩点争拿奖学金争取保研的大势之下,自己认为的勤恳认真也许只能被看作合格。

不仅是奖学金、荣誉和保研等,考研考公找工作也在经历着激烈的内卷化潮流。

原来普通师范学校毕业就可以进去的高中现在必须要研究生学历,原来轻松复习就可以考上的公务员职位现在准备几年都难考上。

考研更是如此,人数几乎是在2018年开始了爆裂式的增长。

内卷下的考研形势

9月22日,教育部公布了一则数据: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人数和20年前相比翻了近10倍。

这必然是有限资源下无限增长着的人口相互挤压下产生的必然结果。

而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的我们却要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焦虑感。竞争者越来越多,但目标院校留出的位置只有寥寥几个。

这绝非在给大家传递焦虑感,仅仅做一个较为客观的分析。恶性竞争下我们如何自处,甚至是说如何处于不败之地,这本身是一个难题。

怎么才能避免遭受这种内卷带来的痛苦和慌乱呢,赶快弃考。

如何突围

做梦

严格来说,真正的无内卷化是不存在的,即使我们突出重围考上了研究生,读研后依旧要面临种种内卷化现象。

比如各种奖学金之争,导师的分配,不同导师手下的资源不均,入党的名额等等,内部竞争难以避免,除非大家都非常佛系。

但那显然不大可能。

但这也不意味着考研的上岸率会越来越低。

相反,正是因为内卷化的加强,所以企业筛选人的条件增高到硕士学历,国家也顺应这种形势一年一年地进行政策扩招。

而扩招的受益者自然是还在准备考研的我们。

如果我们对”为什么考研“这个问题有着清晰的答案,也有着强大的动力,那么所谓的内卷只会激发我们的斗志。

是有很多人报考,可那个人为什么不能是自己?

是有很多大神,但是真正的强者应该保研去了更好的学校!

而对于不清楚为什么考研,意味跟着周围人跑的同学,内卷带给自己的也许只是更多的压力和挫败感。

持之以恒加明确的目标是在这场内卷化战争中的胜出的唯一原因。

村上春树说过:“所谓努力,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

我们需要相信有目的的努力的意义,当然也不要质疑无目的的努力的快乐。微云寄宿考研预祝各位顺利上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