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界有个名词叫“名校情结”,也就是大家听过最多的:考研不报考985、211还不如不考。所以,如果不考名校,那考研到底有没有意义?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学姐先带大家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考生对名校这么执着。

一、为什么我们会有名校情结1、弥补高考失利的遗憾

许多经历过高考失利的大学生将考研作为“翻身”的机会,希望通过考研完成学校的“阶层跃升”。但同学们需要提前了解的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某一专业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应正确看待研究生教育给自身带来的效果,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理想或者专业目标,勿把考研当作救命稻草,避免造成教育资源和自身时间精力的浪费。

2、从众心理

有同学表示:“身边很多同学考研都选择很好的学校,如果我只考普通院校会感觉很没面子,甚至不好意思跟他们一起复习。”实际上,你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考研目标,对你的选择负责,不需要过分在乎他人看法。

3、面临就业等现实问题

毕业生们都想在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也有不少“打工人”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选择考研。“说实在的,现在很多名企的招聘条件明确要求985/211的毕业生,名校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会有更多的选择权。不管怎样,毕业后总归是要工作的,如果通过学历能为今后就业提供更多便利和更高的薪资,那名校当然是首选。“

4、好学校有优质师资、高科研水平和较浓厚的学习氛围

“我的本科学校一般般,感觉老师的水平和讲课能力都不是很高,同学们的学习氛围也不是很浓厚,处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己也慢慢变懒了。考研后,是想真的通过更好的高校平台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二、为什么名校越来越难考

其实大家选择名校的原因也无外乎上面说的这几种,了解原因后,我们再来看看名校考研的竞争有多激烈。

1、自划线,难度较大、分数较高

34所院校都是自己出题自己划线,首先,这些学校试卷本身已经存在一些难度了,很多学校要求的专业课备考书目就会比较多,需要在备考中多花费些时间研究透彻。再加上院校本身可以根据考研人的成绩划定分数线,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2、往届生、推免生占比高

很多报考名校的同学,都会有较为强烈的名校情结,非本目标院校不去,所以名校二战三战的大有人在。他们不管是在考研经验还是知识储备上,都会比大部分应届生更有优势一些。这对一战的考研儿来说,也是一个挺大的压力。其次,名校相比其他院校来说,会有更多的推免名额,有时甚至能占到招生人数的一半,通过统考招到的人就相应减少了,统考上岸竞争更为激烈。

所以,究竟要不要报考名校,双非院校值不值得读,这个想法因人而异,大家各有选择,在这里给大家一些小建议:

①:首先衡量自己的能力和耐力: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报考越好的学校可能就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要做好长时间备考的心理准备,并衡量自己的能力,这包括学习能力、知识总结能力、背诵能力等等。决定报考怎样的学校,要在你充分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之上。

②:其次,分析自身情况。


如果分析后觉得与名校有差距,想选择双非院校,那就要考虑这个专业在学校的名气和就业前景,很多学校虽然是双非,但是部分专业在全国都是有一定名气的,就业也不会太差,也可以去找本专业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询问他么就业情况。

③:考研是一个选择大于努力的过程。

在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否认努力不重要,但真的重视选择,不论你想要考什么样的学校,都要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出发,不要盲目跟风,自己的路,做出能让自己最有把握上岸的选择。

三、除了名校情结,还有哪些择校误区呢

误区一:

考研就要去北上广,不然没有意义

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令人向往,除名校外的同城各高校也能共享许多资源,综合起来有些专业的教学资源甚至要高于综合性院校。此外,如杭州、南京、武汉、西安、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再如云南、广西、甘肃等西部大省,都有许多特色院校拥有优势专业值得报考。

误区二:

大家都报考的热门专业错不了

热门专业≠好专业,计算机、法律、会计、金融等考研热门专业的报录比一度突破10:1,竞争相当激烈。并且随着经济重心变化,就业形势也在快速变化,某一专业的报考价值,不仅要看当前行业前景和发展潜力,更要从国家远景目标考虑,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

误区三:

左右徘徊,频繁更换报考目标

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在几所学校之间犹豫不决,看这个也好,看那个也行。然而,频繁更换目标院校的行为有害无益,不仅会浪费大量时间还会影响考生复习的心情。所以,除非出现专业停招等不可抗力,一般不建议备考中途换院校。

误区四:

某学长上岸了,我也一定能成功

有些考生完全照搬前辈的备考经验,试图精准还原别人的备考全程,明白人都知道,这当然不可取。他人的学习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你的能力与水平,可借鉴,不可套用。

四、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

1:明确自身定位

首先要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情况,择校前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我考研是为了什么?

我的兴趣是在学术还是实践?

我擅长什么样的专业?

我对考研能做到几分的准备?

我的能力适合冲击哪个层级的院校?

从自己的动机、兴趣与结果出发,根据学习能力、研究水平,比较各院校的历年专业成绩差异,在自身条件限制下找到最佳契合点,这样的选择往往是最为理性的,也会是最容易成功的。

2:评估报考难度,增加上岸可能性

考研内卷化越来越严重,仅仅凭借高分上岸已经不像前几年那么容易了,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把握较大的学校,增加上岸几率。

评估报考难度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①计划招生人数:了解历年招生数据,判断招生趋势。

②报考人数、实际录取人数与报录比:根据信息大致判断出该专业近几年的招生录取情况。

③推免人数:如果某一专业每年的推免名额普遍很多,会加剧统考生的竞争。

④复试分数线与进入复试比:需要注意复试线有校线和院线的区别;进入复试比例越高,竞争越激烈。

⑤最终成绩计算方式:总成绩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初试和复试占比权重。建议应试能力较强,尤其是表达能力较弱的考生尽量选择复试占比较低的院校。

3:学会发掘高校的优势专业

有一些高校虽然综合实力不足,但很有办学特色。如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包括了众多“双非院校”,入选学科体现了学校的专业优势。

此外,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有38所非“双一流”高校表现突出,共有49个学科获得a类学科,基本上都是各高校重点建设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

五、写在最后

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至少在决定的那一刻,跨出第一步的那一刻,你没有办法知道这究竟是不是最正确的选择。但你要知道,无论生活还是漫漫人生,都是由一步步的脚印和一个个的决定堆砌起来的,虽然我们不能预知未来,但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才是最好的人生常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