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广东常平一所民办学校的教师周显康,考上了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经常有“宿管阿姨圆梦广大”、“北大保安奋起上北大”、“中专逆袭上复旦”的报道,类似的新闻在不时地引发讨论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我能考上吗?

44岁的周显康,作为大专毕业的教师,也曾焦虑彷徨过,也曾因为信心不足否定过自己。然而强烈的意愿成为迸发的动力。仅仅8个月的备考时间里,周显康有工作要做,有家庭要照顾,留给他的时间原本就不多。而他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开车的时候他听政治,做家务的时候他学教育和管理,上厕所的时候他背单词,家人都睡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还在疯狂刷题,就是这样的零碎时间拼在一起,周显康他做到了,他考上了。
“毕业去考研”、“不考研怎那么找好工作”、考研这两个字好似成为了当今社会很

多毕业生家长的口头禅。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苦读深造,从而更有底气地立足于社会。然而叛逆的孩子,甚至把“考研”当成了瘟神,家长越是不厌其烦地要求孩子,孩子越是打心里抵触考研。

抛开这层心理因素,让人望而却步的考研真的难吗?

难,光是从竞争压力上,每年报考人数就在不断增加,联考的难度也在逐年递增。那考研累吗?累,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需要很坚定的意志力,来坚持重复地学习、复习、刷题。很多家境并不富裕或者在职的考生,还需要兼顾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既然如此艰辛又不一定取得成功,为何大多数人还是决定考研呢?

大多数人考研最普遍的原因,无非就是就业压力。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本科生似乎并没有早些年头那么金贵,甚至随手一抓一大把。有的人对自己的本科学历并不太满意,他们往往在面试和工作中并不占优势。因为单位招聘只看二条:有没有经验,学历怎么样。学历在大多数时候成了入职的门槛,这导致这部分人不得不考研来提升学历。

很多大学生为逃避就业,盲目跟随考研热潮,考研只是他们躲避就业压力的手段,并不是真的努力钻研,或者做好了相应的打算,这也是造成录取比例不高的原因之一。

还有些人考研是为了拓展圈子。毕竟平台不同,见识不同,眼界和格局自然也不同。现今社会大家都混圈子,同一行业的人都是朋友更好办事。

为了钻研深造学术。他们或许本科期间对于所热爱的专业,只是简单地掌握皮毛,对每个内容背后并没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而研究生期间更进一步,他们拥有更多的机遇去动手实践,提升专业的分析解决能力,从研究中找不足、促发展,和志趣相同的人多方面地去探讨剖析。

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投入,它是从根本上提升生产力的基石。21世纪,人才的发展成为主流。选择考研,无疑是放弃了当下的安逸。厚积薄发,更多人学历的提升,也是各行各业的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其实,你现在的努力程度,恰恰反向地说明了你对生活的满意度和舒适度。

迫切想改变的人是不会停下来思考的,因为行动永远比争论更有意义。

周显康用他的实际经历告诉我们,想要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想要成功什么都不会成为借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