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备考之初也是看尽了网上所有相关的资料讯息,如大海捞针一般去找寻对自己有用的资料,所幸的是遇到了几个比较靠谱的战友和前辈,大家共享了资料和经验。他们这些家底对我来讲还是非常有 助的。
而现如今,我也终于可以以一个前人的姿态,把自己的经验下下来,供大家翻阅,内心还是比较欣喜的。
首先当你下定决心准备备考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计划,学习计划要细致到每日、每周、每日都要规划好,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另外,复试备考计划融合在初试复习中。在进入复习之后,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我们的计划。总之,定好计划之后,一定要坚持下去。
参考书目(704)中外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第 3 版),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年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外国文学史》上、下册,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李凡文学1000题》李凡文学教研组(第七版)
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三部分约各占50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4-6个,每题4-5分。
简答题,4-6个,每题5-6分。
论述题,3-4个,每题10-15分。
材料分析题,1-3题,每题10-25分。
(805)文学阅读与写作
文学史的参考书还好,毕竟殷实,写作的参考书就相对更空泛一些,前期不是很好入手,建议大家前期先多读文学史相关,有了一定基础,再展开

写作的具体复习。
写作的书籍也不多,我当时看的是两本,一本是《李凡文学评论与写作讲义》,这本书内容不多,但都是干货,基本上把大家写作过程中能用到的都概括出来了,其中的叙事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以及解构主义批评等方法,大家可以详细看看,确实有很多地方能用到的。
《李凡文学评论与写作实战批改100篇》,这本书可以看做事优秀范文的大合集,散文、小说、纯文学、中西文论、诗歌等均有收录。
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提供2-4篇阅读作品(古今中外不限),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运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对指定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或评述分析;占100分;
就近年来某一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艺美学理论前沿、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占50分。
4.题型结构
阅读分析题,6-8个,每题10-20分
评论写作题,1个,每题50分
现当代文学部分1.经纬笔记法我是直接按照《李凡文学笔记》展开的。
第一遍笔记做完以后有个大致印象,然后把文学史的框架勾勒出来,做一个简单的框架图。可以横向,比如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体裁来;也可以纵向,比如按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十七年、新时期、新世纪时间来。这些做完以后,对现当代文学有基础把握,然后把真题用红色标在自己的笔记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历年的侧重点。标完以后,我又按时间顺序,把真题答案整理了出来。这个很有用,因为文学类没有固定答案,但是了解一下答题思路、问题走向很有必要。真题答案整理了一本以后,自以为把握了重点,实则不然。
2.答题有技巧关于答题,可以说答题非常重要。有人学了80%的知识,答出来了50%;有些人学到了50%的知识,答出来50%。那么在阅卷老师看来,这两者是一样的。首先,每个题都要认真审题,分析清楚提干、题眼。第一段先做名词解释式的基本概念阐述(注意入题不要太慢) ,第二段开始采用分点模式,答出自己背过的知识,或者积累过的,或者考场发挥出来的。分点要清晰,每个点都要举例,注意举例可以广泛、事论结合(文学史的东西可以加入理论,理论的东西可以用史举例)。第三部分就是要延展(论文积累),有自己的思考,注意没有思考千万不要胡说。
3.重视现当代文学的热点问题提醒大家注意热点问题,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所以五四成为考的热点,当年直接一道名词解释,2020年我们可以知道是左联成立90周年,同样是热点,所以像这样的周年意义,大家可以按照自己当年的考研时间去计算整理一下。
以往现当代的题都是比较灵活的,比如“文学中城市主题的演变”、“如何看待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对于鲁迅逐渐退出中学课本,你怎么看?”等等。乍一看这些题几乎在教材上找不到答案,但是当你看完那些书,自己慢慢培养起文学史意识,你就可以慢慢组织起答案。
就拿“文学中城市主题嬗变”这道题来说,答题思路:时间?具体作家作品。既然是文学中城市主题,那么就要关注到文学和城市。以时间为划分依据,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 20s~40s 被动时期城市化经验书写。50s~70s 逆城市化的城市想象。80s以来至今的城市化时代的多元延伸。
划分好时期之后就可以写上相应的作家作品,比如第一个时期,城市资本与乡土之间矛盾的主题,茅盾和叶圣陶的作品都可以写上,注意对他们的作品也要写上一点分析。第二个时期,这时期反映城市化时代资源配置与人口流动的统一性,文学中的城市主题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里可以提“进城叙事”,萧也牧的作品,也可以提当代前二十七年革命红色历史小说里关于城市主题写作状况,同样是加上作品分析。(其实提到城市,这道题也可以答上海书写、北京书写、深圳书写等等,总之你要有一个文学史的意识,随时脑子里都可以勾勒出来)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一、最近呈现出新的命题特点及考情应对(1)基础知识为主
在古代文学方面,纵观历年真题及期末试题,总体是以各时期的重点作品或者重要流派为主,比如:
《红楼梦》、桐城派、南戏、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大家必须掌握。
(2)注重对作品原典的考察
对具体作品的熟悉程度是咱们学校非常看重的,在回答简答论述题时必须要结合具体材料,否则是无法拿到较高的分数的,一般会在题干中说“试依据具体例子”、“结合具体作品”等等,还有一些题目虽然没有明确说,但是回答时也必须结合作品。
比如之前的一道真题(期末试题也曾出现过)“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北宋词人柳永词作的艺术特点”,这道题考察的知识非常基础,但是如果在答案中没有涉及到柳永的具体作品,那么分数会大打折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3)注重对文体发展脉络的考察
这种思路一般体现在最后一道的压轴题,命题人在简答论述题中更倾向于从整体进行考察,考察的知识面更广,涉及到的知识也更多,对考生的要求也更高。
且问题和朝代的结合更加紧密,如之前的一道真题:“诗从先秦到近代发展和演变,结合具体作品代表人物”都是从这个方面来命题的。
二、关于详细的复习方法01 打好基础,把握脉络古代文学学科复习时的重中之重有二,一是明确各个时代,各个文体的发展过程,比如诗是如何从四言发展到五言,再到七言,从古体诗发展到律诗的;小说是如何从先秦神话发展到明清的长篇章回小说与白话短篇小说的,如果能够把这些问题理清,那么证明你在古代文学方面的学科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了。
02是熟悉重要作家及作品,这些是填充框架的重要材料
这二者一为经,一为纬,如果考生能够将这两点很好的结合起来,那么在做题时就能够得心应手,也一定能够获得不错的分数。关于如何参看作品选,大家可以参看李凡老师的文章,相关论述相当精彩,惹人深思。
03 在记忆文学史知识基础上,加强对原典的掌握
根据目前的考试形势可以看出,各大学校越来越注重对考生本身文学素养、文学积累的考察。原典积累对我们背诵作家作品风格有很大的 助,在答题时也有助于丰富内容,良好的文学积累能够给阅卷老师产生一个好的印象,因此大家最好在第一遍通读教材的时候就选择一些重点篇目进行阅读和背诵,这一项任务最好不要拖到暑假甚至9月开学以后。
三、真题及期末试题的详细利用方法真题和期末试题真心太重要了,研读方法异常关键。
复习真题的时候已经进入了中后期,时间有限,加上自己实在没有能力对真题做出分析,就直接用的李凡老师的《李凡文学真题解析》,总结的非常到位,每一年的真题解析都上万字,全部真题解析几十万字,完全就是一本学术著作,所有的难点、考点、知识点、易错点、都有详细整理,并对考试趋势做出预测,像今年的好几个考点(宋词类)在李凡文学1000题中,都有原题复现。
研究真题,一定要带答案,否则相当于白看,一定要带规律分析,带题型总结,带重难点归纳,带相关知识点分析,因为真题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我们自己很难看出真题会让教材的关联,也可以借鉴李凡老师的“知识点换元法”,即把真题散落的知识点还原到教材的章节中,更方便抓住重难点.
外国文学还是比较有趣的,可以稍微看快一点,看完书就可以上手背背题集了,题很多在上面都有。多看看脉络题,比如“19世纪欧洲文学发展脉络与成就”,又是脉络题,你就应该准备各个时期的文学脉络与成就,时间梳理以及各时期内各国文学成就总结,以国别为划分等;流派梳理,比如古典主义、启蒙文学、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等。重要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成就都要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比如18年“对四大吝啬鬼形象的分析比较”,由此你可以联想到多余人、小人物等形象对比与分析。
有两年考了国别文学、总体文学、比较文学这些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我建议是看看比较文学理论相关的一些书和论文,厘清这些概念的起源和发展。2.比文的题相对来说不难。
写作从应试的角度说,文学评论写作就是运用文学理论观点、结合文学史去对考场上指定的作品进行研究和探讨,去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这种写作和普通的鉴赏文章或者小时候老师布置的读后感不同。
叙事学并不是万能模板
叙述学或叙事学(国内学者在混用,实际指向一样,个人建议用叙述学)。属于形式论,形式论的好处在于可以将文本作为独立的对象进行研究,而不需要太多考虑文本外因素,如作者,社会环境等。
形式论的好处就是客观,弊端也恰恰在于其封闭性,这个大家在学习俄国形式主义时会逐渐懂。
每年都有很多考生因为某些不懂写作的人那里听到推荐胡亚敏《叙事学》,如获至宝,觉得吃透这本书,就可以完全无忧!
理论上来讲,是的!当你系统掌握形式论后,对象文本至少是可以得到形式上的客观分析的。
但对于本科大三大四才开始接触,最后能做到的就是粗浅地掌握几个概念,然后套用,试图制造自己懂形式论的幻觉,但不可能蒙混过关
自以为在文本分析中用了什么“视角”“第×人称叙述”“叙述时间”就是形式论高手,实际上,在我眼中看到的都是皮毛,更何况是阅卷老师。
下面在内容的把控方面想跟大家分享三个建议,分别是:客观性、明确性、理论性。
第一点,客观性
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不要在文章中带入个人的主观情感,更不要以一种感性的口吻去展开评论。文学评论需要我们用一种中性或者说公平的口吻、从写作技巧、文章思想等等这种相对客观的方面去展开。
它讲究的是评论者对作品“术”方面的探讨,而不是文学消费者个人“情”方面的表达。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文学评论是可以从思想入手的,但这里的思想指的是作者透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而不是我们作为读者读完作品后所产生的个人情感思想。
第二点,明确性
一篇高水准的文学评论一定是观点清晰且具体的,而不是广泛、空洞的。考场上在通读完作品后,我们更提倡的做法是:
1.先根据体裁去确定评论角度
如果是一篇小说,我们会先考虑 视角的转换、人物塑造、故事情节;
而如果是诗歌 我们则会先考虑 意象 语言 是否符合三美原则等等;
如果是散文 那我们可以考虑的是作品的情感、是否有矛盾等等。
总之 先从大方向上去确定评论角度。
第三点,理论性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文学理论观点应用在文学评论中,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观点运用到评论中呢?
我们可以结合《红楼梦》和鲁迅的《故乡》来分析一下,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注意这两部作品的叙述视角,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叙述视角的运用上是不一样的:
《故乡》通篇下来都是以主人公“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全文展现的内容都是“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读者对于“我”视线范围以外的事情无从得知,这种视角对应的就是第一人称的内聚焦叙述视角。(鲁迅有很多作品比如《伤逝》《范爱农》等等都是以这种视角来展开的。)
我们再看《红楼梦》:通篇下来则是以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展开的,作者可以从任意一个角度去展开叙述,读者通过作品可以了解所有人物的所有事情,这种视角对应的就是零聚焦叙述视角。中国明清时期的很多小说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等应用的都是这种叙述视角。
如果我们可以在考场上把这种专业的理论观点应用在我们的评论文章里,指出我们所评论的作品中应用到的视角或者视角产生的转换,去探讨作者这样安排的意义,那么我们就在理论性方面就不难达标了。只要别套错理论、行文结构清晰,考场上的得分相应地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先跟大家说到这里了,大家有问题的话可以直接评论或者私信,祝大家都能成功上岸。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