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考研各阶段复习要点及备考策略

考研准备思路

院校选择

1、 2020年硕士报考人数341万,2021年达到377万,研究生扩招趋势,这两年考研热情也明显高涨,需要客观认识到考研的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院校的选择要结合自身客观情况,对自身实力、执行力、学习能力、自律性有一个客观评估。

2、 考研不同于高考,高考是国家统一命题,同一地区所有考生使用同一份试题,有统一评分标准,同时采用出分后填报志愿与设置多个志愿层次的制度,使录取率有了保证。而考研在初试之前就必须选择唯一目标报考院校,你的初试成绩直接决定你能否参加复试,你的选择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一年后的去向。

3、 考研难度从小到大一次为:本校本专业<本校跨专业<跨校本专业<跨校跨专业<跨校跨专业跨地区(三跨),从学校层面看,“三好”学校最难考,即好院校、好专业、好地区,三个条件每减少一个,难度就会低一些。如果你的意向学校恰好三个条件都具备,那你一定要尽早复习,你要考比别人难3倍的学校,就要付出3倍的努力。

专业选择

1、 专业评估等级:考研的难度除了和院校层次有关,跟院校的专业排名也有关。可以先到“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查询院校专业的评估等级。此网站专业排名参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根据院校师资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贡献与学科声誉进行的学科评估,可以作为一个考研难度上的参考。

2、

兴趣爱好:考研是一个换专业的机会,如果你对本科专业不是很感兴趣,那就可以跨专业考研。你可以想一下自己对什么专业感兴趣,也可以在大学期间去试着旁听一下其他专业的课堂,更应该考虑一下未来想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

3、 个人情况:考研选择专业还要分析个人优劣势,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着手:

(1)第一个问题:要不要考数学?

(2)第二个问题:要不要考政治?

不考:只有7个专业初试不涉及考研政治,分别是会计专硕(mpacc)、工商管理(mba),工程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审计、图书情报。

(3)第三个问题:英语怎么样?

报考的专业是不是强需要英语的学科:比如复试时英语口语占比较大,如果考生英语口语不是很好,在复试时就会比较吃力。

报考专业考英语一,还是英语二:通常英语一的难度比英语二稍微高一些,所以也可以通过招生简章看自己想报考的专业考察英语几,大多数情况下,学硕会考英语一,专硕会考英语二。

4、未来规划,无

论是为了提升学历,还是圆自己的名校梦,读书的最终出口还是为了就业,不同的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意味着不同的选择,如果你想走科研,继续深造,那么院校专业实力是你首要考虑因素,如果你是为了就业,地域的选择甚至比院校更重要。假如你以后想回自己家乡就业,那么报考自己家乡院校对未来发展综合更有优势。

报考难度判断

1、 考研的考试科目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统考科目(公共课包括英语、政治、数学;还包括一些统考专业课)统考的意思就是,国家统一命题,所以如果你这个专业每个学校考的都一样的话,那这个学校难度就非常好比较了。因为考的内容都一样,忽略地域压分情况的话,可以理解为:学校分数线高的,考研难度就大。学校分数线低的,考研难度就小。

第二类是非统考科目,非统考科目一般是专业课学校自主命题。如果学校专业课是自主命题:专业课是没法对比,因为考的不一样。这种情况可以先对比统考科目,然后在单独对比不一样的专业课,如果专业课的分数考生考的都很高,证明这个专业课比较容易。那如果大家分数普遍很低的话,那证明这个学校专业课的分数比较难。

2、 统考名额,学校招生简章里面会详细写每个专业的招生人数、考试科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看清楚是统考招生人数还是全部人数(全部人数就是含推免的),如果招生简章上面给出的专业招生名额备注了含推免的话,还要去找一下今年推免的拟录取名单,数一数你想考的这个专业推免录取了多少人,最后用总招生名额-推免名额=统考招生人数。

3、 报录比,也就是专业报考人数比录取人数,专业报录比有些学校会公布,比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每年都会在【研究生院】—【招生工作】—【考录统计】考研布,这样的话就非常方便清楚。但是很多学校不公布报录比,可以去网上搜一下,有时候你能搜到,如果能搜到就记录下来。

4、 分数线,找到各个学校的复试分数线,注意国家线和学校线都不一定是复试分数线。一定要看清楚是不是学院还自己划了各个专业的线。除了复试分数线之外,还要关注录取线,这个可通过拟录取名单来看。找出总分录取最低分,最高分,再计算一个平均分出来。

5、 各科的分数,如果你是管理类联考,那就只对比英语二和管综即可。各科分数可以在拟录取名单中查找,如果拟录取名单上面没单科分数,只有总分的话,那可以试一下找复试名单来看,一般会有。

6、 综合成绩的计算方式,也就是这个学校初复试比重各占多少。这个数据还是在学校【研究生院】—【硕士招生】里面,找一个通知,叫做招生复试方案,里面会有详细的复试章程。

7、 当你有多个意向院校,但是不知道选哪个的时候,你就可以搜集这些数据,搜集起来之后你就可以对这些学校的难度有一个大体的认识了。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情况,选定1-2所目标院校,就可以开始准备了。初期准备你可以去看一下招生简章当中学校有没有给你制定参考书,如果有的话,可以优先看这些参考书打基础。

学硕、专硕、非全日制区别

1、 培养方式不同:学硕偏理论研究,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专硕偏实际应用,重视实习和就业,对于学术论文的要求没有像学硕那么高。专硕第一年大概率会把所有的课程全部上完,第二年就去实习了;非全日制一般是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也就是入学前要工作单位出具一份同意入学证明给学校,毕业后还是要继续在原单位工作。但目前大部分招收非全的专业上线人数不足,所以学校会从报考全日制的考生中像非全调剂,这就会有一些应届生调剂非全,所以不同的学校也会针对这批应届生有不同的政策,比如有的学校给应届非全提供宿舍、三方等。

2、 学制学费不同:学硕一般是3年制,学费在8000左右;专硕2年-3年制,学费一般高于学硕,在10000-40000不等,而非全学费贵很多,20000-100000不等。

3、 入学难度不同:入学难度取决于学校、专业和地域。相对专硕、非全来说,学硕推免比重大,所以招生人数较少。一些名校热门专业录取比例甚至为70:1,而一些学校的冷门专业却招不满。

4、 毕业条件不同:学硕一般要发研究型论文;而专硕大概率不需要,学硕毕业以论文为主,要求较高的学术性,专硕和非全毕业作品选择较灵活,可以选择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5、 读博深造不同:从升学来看,三种都可以读博,学硕可以在研二申请转博,但是专硕和非全必须在拿到学位证后考博。现在大部分高校考博采用“申请考核制”,可能较难获得考试资格,所以如果你打算升学,尽量选择学硕。如果调剂去了专硕/非全,那么在硕士期间努力发表学术论文以证明自身学术能力。如果你不打算考博,学硕和专硕都可以。

6、 就业认可度不同:专硕和学硕目前就业认可度一样,非全目前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年初教育部也发了文件要求企事业单位平等对待非全就业,不得设立与报考岗位无关的限制条件,总体上是一个利好消息。不过大部分的企业单位不是很在意,入职前只要能在学信网查到学籍证明即可,但是事业单位会有一些报考限制。

是否需要提前联系老师

1、 如果是成绩还没有出来,在准备考研的初试阶段,大可不必找导师。一来,导师不知道你能不能顺利进国家线,进入学校的面试,导师不会对一个普通学生透漏信息;二来,导师与你素未谋面,没有初试成绩这张“入场券”,导师轻易不会见你。

在备考期间,放下心,安心复习考试内容。

2、 考研初试后,对自己考试情况有了一定的估计,认为自己考得不错的同学,就可以联系导师。因为导师也会考虑,在这个时间段联系我的同学,一定考得还行,会给导师留下一个稳妥的印象。每位导师的招生数是有限的,如果两个人旗鼓相当,导师也一定会按照先来后到进行筛选。

3、 考研成绩出来后,考研复试前,这个时间段一定要联系导师,依据往年的经验,你基本上已经知道自己上岸的机会有多大。考得好,自是不必说,前一阶段没联系,现阶段联系也不晚;而考得不好同学,就要紧急联系导师,这时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低分飘过院校,这样的同学在复试很容易被刷掉,所以你要提前联系导师,给导师留下印象,为之后复试逆袭埋下种子。

第二种情况,没有过院线,你 几乎已经被当前院校淘汰了,所以要赶紧联系能够调剂学校的导师。虽然调剂的院校没有你当初报考的院校好,但毕竟有学上还是能解决很大的问题,而在调剂过程中,导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导师确定要你,只要复试没有太大纰漏,还是十分稳妥的。

考研成绩出来后,如何联系导师?

1、 一般情况下,老师挂在学校或者学院官网的邮箱是自己常年不用的邮箱,要想找老师高频使用的邮箱,应去百度学术、谷歌学术、中国知网、wos上搜索老师最新的文章,若该老师是通讯作者,文章里会有老师邮箱信息,这个邮箱一般是老师常用的邮箱,容易联系上,也比较正式,留给老师的印象更好。

2、 去qq群加师兄师姐好友,询问联系方式,打探老师的具体情况,不过这种一般听不到导师的负面消息。

3、 考研论坛、培训机构提供的联系方式,这种联系方式还是比较靠谱,至于老师则需要靠自己判断了。

4、 直接去目标学校,听听老师的现场上课,和老师现场交流,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如果目标学校比较远的话,成本会比较高。

5、 关注最新的学术信息,如果这个老师受邀某个讲座作汇报,讲座正好在你所在城市,可以直接去现场听讲座,并在讲座结束后主动找老师交流,添加联系方式。

6、 如果你的亲戚、朋友、老师中,有认识想报考院校的导师,可以通过他将你推荐给报考的导师。如果有这种资源的同学,一定要抓住机会,不要浪费!!

可以参考哪些网站

研招网

中国教育在线

各院校官网

考研论坛网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296